他见见我见,我见见他见。
二见亦自见,不见喜中面。
手把车钏镜,终日向外看。
唯见他长短,不肯自洮练。
竟竟口合合,犹如冶排扇。
逢人即作动,心舌常交战。
不肯自看身,看身善不善。
如此痴冥人,只是可恶贱。
劝君学修道,含食但自□。
且拔己饥渴,五邪邪毒箭。
获得身中病,应时乃一现。
安住解脱中,无碍未别见。
住是分别有,任用法界遍。
纵起六十二,非由无罪殿。
所以得如斯,有大善方便。
他见见我见,我见见他见。
二见亦自见,不见喜中面。
手把车钏镜,终日向外看。
唯见他长短,不肯自洮练。
竟竟口合合,犹如冶排扇。
逢人即作动,心舌常交战。
不肯自看身,看身善不善。
如此痴冥人,只是可恶贱。
劝君学修道,含食但自□。
且拔己饥渴,五邪邪毒箭。
获得身中病,应时乃一现。
安住解脱中,无碍未别见。
住是分别有,任用法界遍。
纵起六十二,非由无罪殿。
所以得如斯,有大善方便。
这首诗《回波乐(其二十四)》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性中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以及对修行之道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以“他见见我见,我见见他见。二见亦自见,不见喜中面。”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观察他人与自我时的复杂心理状态,既能看到他人的行为,也能反观自身,但往往在喜悦或不满的情绪中迷失自我。接着,“手把车钏镜,终日向外看。唯见他长短,不肯自洮练。”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常常过于关注外界,忽视内心修养,对外界的评价和比较成为自我认知的主要来源,而缺乏自我反省和提升。
“竟竟口合合,犹如冶排扇。逢人即作动,心舌常交战。”则以比喻的手法,形容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言语和行动的不一致,内心的挣扎与外在表现的冲突,如同扇子般快速转动,难以保持一致性和真诚。
“不肯自看身,看身善不善。如此痴冥人,只是可恶贱。”表达了对那些不愿正视自己缺点,只知批评他人,而不反思自己的人的批评,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最后,“劝君学修道,含食但自□。且拔己饥渴,五邪邪毒箭。”鼓励人们学习修行之道,专注于内在的净化与提升,摆脱欲望和烦恼的束缚,如同清除身体的疾病一样,去除心灵的毒素。
“获得身中病,应时乃一现。安住解脱中,无碍未别见。住是分别有,任用法界遍。纵起六十二,非由无罪殿。所以得如斯,有大善方便。”总结了修行的目的在于发现并解决内在的问题,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不受外界干扰,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宽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王梵志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修行之道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