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尘横掩上林花,徒想干城咏肃罝。
岂料处堂安燕雀,忽令起陆扰龙蛇。
徙薪计慨朱云槛,仗节雄思博望槎。
早晚中兴天悔祸,屈平莫自赋怀沙。
虏尘横掩上林花,徒想干城咏肃罝。
岂料处堂安燕雀,忽令起陆扰龙蛇。
徙薪计慨朱云槛,仗节雄思博望槎。
早晚中兴天悔祸,屈平莫自赋怀沙。
此诗《过洛阳文仲恭太守赠诗次韵答之》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夏孙桐所作。诗中描绘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国家中兴的期待。
首句“虏尘横掩上林花”,以“虏尘”象征外敌入侵,将繁华的上林花比喻为被战争破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惜之情。接着,“徒想干城咏肃罝”,通过对比昔日的英勇将士与当前的局势,表达了对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和对当前局势的无奈。
“岂料处堂安燕雀,忽令起陆扰龙蛇。”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国家比作“堂”,燕雀比喻为小人,龙蛇则代表国家的动荡与危机。诗人感叹国家在看似安定之时,却突然遭遇动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徙薪计慨朱云槛,仗节雄思博望槎。”“徙薪计”出自《左传》,意指预防火灾的措施;“朱云槛”则是借指高处的瞭望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全与稳定策略的思考,以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最后,“早晚中兴天悔祸,屈平莫自赋怀沙。”诗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期待,希望上天能反省并改正错误,同时也鼓励自己像屈原那样,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不自怨自艾。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忧虑,更有对未来中兴的期盼,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碧眼昆崙奴,腰间双明月。
杯酒然诺间,寸心纵横发。
三尺吴钩七尺身,为君一掷同秋尘。
白虹射日日无色,咸阳道血波溅人。
君不见平津邸车门,戟士夜如蚁,乾坤不平从此始。
曷不一洗报天子,轵深里人安足拟。
有凤含灵文,五色正葳蕤。
矫翼西南天,流彩于滇池。
政成感神雀,荣名垂碧鸡。
非无圣人德,为祥不逮时。
歌舞乐尧年,梧竹表馀栖。
有子字鹓雏,阿阁朝见仪。
出者庆来章,处者颂黄离。
请看罗施国,处处生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