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王中甫的深切怀念和哀悼。全诗通过对亡友生平事迹的回忆,以及对其壮年早逝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和文学才华。
“同学金陵最少年”两句,开篇便以“金陵”指代南京,表明王中甫乃是当时金陵地区最为出众的青年才俊。接着,“奏书曾用牍三千”一句,则透露出王中甫在科举考试中的卓越表现和成就。
然而,随后的“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英年早逝的不舍与哀痛。王安石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王中甫过早辞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两句,则是诗人借景抒情,以园林和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之情。王中甫虽然在世时并未留下传统意义上的“旧业”,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如同新采集到的蘋花一样鲜美。
最后,“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两句,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诗人暗示了王中甫的才华与贤行如同春日的绿意一般鲜明,却又被世人所忽视。这里的“埋没谁知太守阡”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不仅在文学上,甚至在政治上的成就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记忆。
总体而言,这首挽辞诗通过深切的情感和精美的笔触,展现了王安石对亡友王中甫的无限哀思,以及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理想。
吾闻崆峒山,屼峍三万丈。
星辰罗层颠,云霞罩苍莽。
琪树竞芬芳,石室廓弘敞。
伊昔广成子,于兹抱玄养。
日月参辉光,天地同沆茫。
猗欤度关翁,千载契心赏。
拂袖凌紫霄,跨鹤遥相访。
欣然许相从,无极恣来往。
祝君真仙姿,襟怀多倜傥。
长谢轩冕荣,亦澹声色想。
谅是长往人,不待智者奖。
惭予骨相凡,龊龊堕尘网。
金光许共餐,愿言执鞭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