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河朔望咸平,飞鸟犹须半月程。
尽道辽阳天样远,渡辽何况更东行。
我家河朔望咸平,飞鸟犹须半月程。
尽道辽阳天样远,渡辽何况更东行。
这首诗《渡辽》是金末元初诗人王寂所作,通过描绘渡过辽河的艰难旅程,展现了边疆之地的遥远与险阻。
首句“我家河朔望咸平”,点明了诗人的家乡位于河朔地区,遥望着咸平城,咸平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边防重镇,这里蕴含着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历史的追忆。
次句“飞鸟犹须半月程”,以飞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飞行来比喻渡过辽河的路程之长,形象地展示了辽河的宽阔与遥远,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接着,“尽道辽阳天样远”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辽阳(辽河下游地区)的遥远,仿佛天边一般不可触及,表达了对辽河彼岸的辽阳的向往与敬畏。
最后,“渡辽何况更东行”则点明了渡过辽河后,如果继续向东行进,将会面临更加艰难的旅程。这句话不仅深化了对辽河的遥远感,也暗含了对未知旅程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渡辽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边疆之地的壮阔与险峻,以及旅人面对自然与未知时的感慨与思考,具有浓郁的边塞诗风格。
佛法离住相,色相本非实。
云何阿罗汉,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只园夙亲近。
会发宏原深,现此广长舌。
于后像法世,赞叹说偈言。
笔力虚空,三昧出胸臆。
撞开痴愚纲,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胜,会闻诸佛说。
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偈语复云何,能离音声见。
今法解佛意,一切有为法。
非偈亦非赞,应作如此观。
龙津南国第,蝉冕左丞家。
录以文章襢,人惟寿隽夸。
秀庭看玉树,喜帖报金花。
挥涕东原路,悲风咽晓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