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将德惠过圜墙,味带南风满屋香。
可奈穷囚深恨处,思君高义不能忘。
还将德惠过圜墙,味带南风满屋香。
可奈穷囚深恨处,思君高义不能忘。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爵所作的《谢人赐鹅米》。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他人慷慨赠予的感激之情以及内心的感慨。
首句“还将德惠过圜墙”,以“德惠”二字开篇,表达了对赠予者高尚品德的赞美与感激。在古代社会,德行被视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圜墙”则象征着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的界限,通过这一句,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赠予行为跨越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将美德传递给他人。
次句“味带南风满屋香”,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鹅米的香气比作南风,不仅强调了食物本身的美味,更寓意着赠予者的善意如同温暖的南风,弥漫在整个空间,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和愉悦。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方式,使得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
后两句“可奈穷囚深恨处,思君高义不能忘”,则是诗人情感的进一步深化。面对生活的困境(“穷囚”),诗人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但正是这份痛苦,使他对赠予者的高尚情操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怀念。这里的“高义”不仅指赠予行为本身,更是对赠予者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与赠予者的慷慨,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他人善意的感激之情以及在逆境中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启示。
被东风吹送,都看尽、蜀三川。
向涪水西来,东山右去,剑阁南旋。
家家露餐风宿,数旬间、浑不见炊烟。
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
万家赤子日高眠。
丝管夜喧阗。
自梓遂而东,岷峨向里,汉益从前。
人人里歌涂咏,愿君侯、长与作蕃宣。
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
家住峨山趾。
暑风轻、双泉漱玉,五坡攒翠。
坡上主人归无计。
梦泛沧波清泚。
曾拜奏、前旒十二。
愿上皇华将亲去,及翁儿、未老相扶曳。
乘款段,过闾里。
玺书未报人相谓。
倚西风、胡尘涨野,隐忧如猬。
就似东门贤父子,祗恐荣亲犹未。
待洗尽、岷峨憔悴。
便把手中长杓柄,为八荒,更作无边施。
却上表,乞归侍。
独立西风里。
渺无尘、明河挂斗,碧天如洗。
_鹊楼前迎风处,吹堕乘槎星使。
弄札札、机中巧思。
织就天孙云锦段,尚轻阴、朱阁留纤翳。
亲为挽,天潢水。
等闲富贵浮云似。
须存留、几分清论,护持元气。
曾把古今兴亡事,奏向前旒十二。
虽去国、言犹在耳。
念我独兮谁与共,谩凝思、一日如三岁。
夜耿耿,不皇寐。
只记来时节。
又三年、朱炜过了,恰如时霎。
独立薰风苍凉外,笑傍环湖花月。
多少事、欲拈还辍。
扶木之阴三千丈,远茫茫、无计推华发。
容易过,三十八。
此身待向清尊说。
似江头、泛乎不系,扁舟一叶。
将我东西南北去,都任长年旋折。
风不定、川云如撇。
惟有君恩浑未报,又故山、猿鹤催归切。
将进酒,缓歌阕。
多少龙头客。
数从前、何官不做,清名难得。
万里将旜归报汉,青锁还应催当夕。
又一叶、扁舟去国。
许史庐前车成雾,未如公、正怕云霄逼。
留不尽,二三策。
一声千里楼前笛。
遏天涯、浮云不断,镇长秋色。
试上层楼分明看,无数水遥山碧。
问此意、有谁曾识。
独抱孤衷苍茫外,满阑干,都是长安日。
终有待,佐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