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不出此心公,有为为之未必充。
绝学当归三洞左,正源欲障百川东。
坐春立雪谁能继,弄月吟风岂浪从。
方己乌头力应鲜,因循又过一年终。
圣贤不出此心公,有为为之未必充。
绝学当归三洞左,正源欲障百川东。
坐春立雪谁能继,弄月吟风岂浪从。
方己乌头力应鲜,因循又过一年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柏的作品,名为《时充之访盘溪有诗次韵》。王柏在诗中表达了对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自我修养的心态。
“圣贤不出此心公,有为为之未必充。” 这两句开篇便点明了主题,意在表达诗人对于圣贤理想境界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并非总能得到满足。这里的“心公”暗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状态,而“有为为之未必充”则显示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认识。
“绝学当归三洞左,正源欲障百川东。” 这两句中,“绝学”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的学问或修养,“三洞”和“正源”均有深远之意,象征着最高的精神追求。诗人希望自己的学问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积累。
“坐春立雪谁能继,弄月吟风岂浪从。”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景,“坐春”、“立雪”、“弄月吟风”都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与之融为一体的精神状态。这些意象都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中常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与大自然合一的向往。
“方己乌头力应鲜,因循又过一年终。” 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种自我反省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提到自己的年华在悄然逝去,而内心的修养却依旧不足,表达了对于个人修为不够完善的忧虑。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高尚人格和超脱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自我反思。
蓬窗高卧雨如绳,恰似糟床压酒声。
今日岑公不能饮,吾侪闻健且频倾。
吕园未肯轻沽我,且寄田家砌下栽。
他日秋花媚重九,清香知自故人来。
水宿风餐甚劳苦,勉旃吾子富春秋。
我愧疲民欲归去,麦田春雨把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