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半山寺,木落山欲童。
秋高岚气旺,晓日出曈眬。
杖藜破莽苍,举步生清风。
登堂发一笑,绝倒临川公。
旧像人所祠,新法人所攻。
空使百年后,直笔诛奸雄。
不知老瞿昙,衲被和头蒙。
是非不到耳,静坐薝卜丛。
自吹无空笛,圣处时一中。
我亦有发僧,误踏京尘红。
来此欲安禅,懒性学虚空。
入门被师喝,归去成匆匆。
昔游半山寺,木落山欲童。
秋高岚气旺,晓日出曈眬。
杖藜破莽苍,举步生清风。
登堂发一笑,绝倒临川公。
旧像人所祠,新法人所攻。
空使百年后,直笔诛奸雄。
不知老瞿昙,衲被和头蒙。
是非不到耳,静坐薝卜丛。
自吹无空笛,圣处时一中。
我亦有发僧,误踏京尘红。
来此欲安禅,懒性学虚空。
入门被师喝,归去成匆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往昔游览半山寺的回忆,通过描绘秋天山景的寥廓与清新,展现了自然之美。诗人拄杖穿行于苍茫之中,感受到清风拂面,登堂而笑,仿佛能理解并欣赏到临川公的豁达。然而,半山寺中的旧像引起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寺内新法与旧传统的冲突让他思考是非曲直。
诗人以佛教故事暗喻,提及老僧瞿昙的超脱,表示自己不愿卷入世俗的是非,选择在禅修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他自嘲曾误入尘世繁华,如今来到这里,试图静心修行,却被师者喝止,匆匆离去,反映出他对红尘俗务的厌倦和对简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寓言深刻,情感流转,体现了宋代理性与超脱的诗风。
尝闻斐君子,外节以中通。
虚心应霜雪,夷险无春冬。
又闻髯大人,柔外且刚中。
霜雪莫之陵,雨露无全功。
以兹庇本支,不与时芳同。
遥遥念先德,毋忝尔芳踪。
若欲问圣学,诣学竹与松。
何以学竹松,生理一无穷。
刚通本阳德,去去成群龙。
昔我游太湖,欲访洞庭山。
匪为爱僻绝,自古多隐贤。
翠壁浮大泽,洪涛卷高天。
道阻不可致,怅望二十年。
蔡生从予游,秀出西山巅。
爱之如爱山,神爽超尘凡。
虚无指归路,渺渺在云间。
为我卜角里,先扫茅公坛。
四时有去来,逐客久不至。
天运尚可量,人事谁能计。
昨夜梦见之,仿佛精神契。
语久声弥低,画地示予字。
灭没不可辩,了了得其意。
言别何匆匆,路远会难继。
合欢讵知梦,是梦聊足慰。
借如平生魂,亢爽不可致。
念之生悲凄,达旦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