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几变过,尚留遗迹此黄河。
桥横老木车难度,霜压平沙水不波。
茅屋半随兵燹尽,宦途频历险艰多。
古今兴废俱尘土,对景聊为感慨歌。
沧海桑田几变过,尚留遗迹此黄河。
桥横老木车难度,霜压平沙水不波。
茅屋半随兵燹尽,宦途频历险艰多。
古今兴废俱尘土,对景聊为感慨歌。
这首《过老黄河》由明代诗人陈墀所作,通过描绘黄河岸边的沧桑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首句“沧海桑田几变过”,以“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接着“尚留遗迹此黄河”一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黄河边,同时也引出了对黄河这一古老河流的追溯。
“桥横老木车难度,霜压平沙水不波”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黄河边的荒凉与静谧。老木横跨的桥梁,难以通行的车辆,以及被霜覆盖的平沙,都营造出一种时间的凝固感,暗示着历史的厚重与不可逆转。
“茅屋半随兵燹尽,宦途频历险艰多”两句,将视角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半毁的茅屋和宦途中的艰难险阻,反映了战争与政治的残酷,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承受的苦难。
最后,“古今兴废俱尘土,对景聊为感慨歌”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无论是自然界的变迁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都将归于尘土,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以黄河为线索,串联起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空间、历史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北征垂半年,依依只南土。
今晨渡淮河,始觉非故宇。
江乡已无家,三年一羁旅。
龙翔在何方,乃我妻子所。
昔也无柰何,忽已置念虑。
今行日已近,使我泪如雨。
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
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
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
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
初出高沙门,轻舫绕城楼。
一水何曲折,百年此绸缪。
北望渺无际,飞鸟翔平畴。
寒芜入荒落,日薄行人愁。
行行行湖曲,万顷涵清秋。
大风吹樯倒,如荡彭蠡舟。
欲寄故乡泪,使入长江流。
篙人为我言,此水通淮头。
前与黄河合,同作沧海沤。
踟蹰忽失意,拭泪泪不收。
吴会日已远,回首重悠悠。
驰驱梁赵郊,壮士何离忧。
吾道久矣东,陆沈古神州。
我今戴南冠,何异有北投。
不能裂肝脑,直气摩斗牛。
但愿光岳合,休明复商周。
不使殊方魄,终为异物羞。
荣悴纷纷未可期,夕多未振已朝披。
得刚难免于今世,行好须看有验时。
萱昼堂前惟有母,槐阴庭下岂无儿。
好官要做无难做,身后生前是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