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姊携炉出广寒,镕银为水又为山。
夜来归去忘收却,陷入浯溪石壁间。
月姊携炉出广寒,镕银为水又为山。
夜来归去忘收却,陷入浯溪石壁间。
这首宋代诗人舒邦佐的《题三石屏(其三)》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月光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
首句“月姊携炉出广寒”,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月姊”的形象,同时“广寒”二字则暗示了月宫的神秘与清冷,画面中一位美丽的仙女手持香炉,从月宫中走出,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接着,“镕银为水又为山”,进一步展开想象,将月光比作熔化的白银,既可流淌成水,又能凝固成山。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月光的变幻莫测,也寓意着自然界的无穷变化与美丽。
“夜来归去忘收却,陷入浯溪石壁间。”最后两句,通过描述月光在夜晚的游走与消失,以及它最终“陷入”浯溪石壁间的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永恒。这里,“忘收却”一词,既是对月光难以捕捉的感叹,也是对自然美景留连忘返的情感流露;而“陷入”浯溪石壁,则是将月光的痕迹永久地留在了自然之中,象征着美好事物虽短暂,但其影响与印记却能长久留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时间流转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云际孤帆卷。送将归、登山临水,离情难遣。
年少周郎江左去,望里寒林霜泫。
问底事、频劳双茧。
奕叶才名推绣虎,共秦淮春水无深浅。
逸兴到,剡藤展。风流顾曲亭边显。
是何年、看山读画,佳名题扁。
击筑燕台文酒伴,自愧淮南鸡犬。
骊驹唱、宁须求免。
归矣青溪三尺棹,坐六朝金粉翻前典。
江似练,为君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