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遣文章映上台,君家原自擅鸿裁。
凭虚欲写淩云赋,点笔先过制字台。
露草直排金阙上,天书遥向玉徐开。
晴烟淡雨长呵护,岂畏亡秦有劫灰。
谁遣文章映上台,君家原自擅鸿裁。
凭虚欲写淩云赋,点笔先过制字台。
露草直排金阙上,天书遥向玉徐开。
晴烟淡雨长呵护,岂畏亡秦有劫灰。
这首诗描绘了文人雅士在高台上挥毫泼墨,创作鸿篇巨制的情景。诗人以“谁遣文章映上台”开篇,巧妙地引出主题,仿佛是某种神秘力量促使文人登台创作。接着,“君家原自擅鸿裁”一句,赞美了文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能。
“凭虚欲写凌云赋,点笔先过制字台”,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文人在高台上构思宏伟篇章,笔触如行云流水,先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壮丽景象,然后落笔成文。这里运用了“凌云赋”这一典故,强调了作品的宏大与高远。
“露草直排金阙上,天书遥向玉徐开”,这两句描绘了文人创作时的环境与氛围。露草排列整齐,仿佛通往神界的阶梯;天书从遥远之处展开,预示着知识与智慧的传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创作场景。
“晴烟淡雨长呵护,岂畏亡秦有劫灰”,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文人创作精神的敬仰与赞美。即使在动荡的时代,文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创作,不畏艰难,不惧挑战。这里的“亡秦有劫灰”暗喻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强调了文人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文人创作的激情与执着,以及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崇高追求。
人生皆有化,在昔固皆然。
此形本所无,安得冀常坚。
览彼架上书,陈久古圣贤。
不复睹其人,千载把遗编。
内有膏梁子,声迹俱寥然。
嗟我苦节士,饥劬想当年。
有道不获申,无由扣苍天。
赖此不朽名,可以慰黄泉。
晞阻谓有穷,讯高云可达。
剪削何当上,冥昧且兹发。
天表既排度,山野遂侈阔。
新禅宅窈窱,古隘际阊阖。
松莽非人宁,芝秀有真掇。
耸崖愕四矫,潮江眙两匝。
纬带万畛殊,烟云千里合。
归乘中谷风,萧条感林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