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诰一篇既出,离骚亦可不作。
愧我家无阿堵,笑他人饮狂药。
酒诰一篇既出,离骚亦可不作。
愧我家无阿堵,笑他人饮狂药。
这首诗《史遂良酒债(其二)》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对比家境与他人的饮酒行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慨。
首句“酒诰一篇既出,离骚亦可不作”,借用屈原的《离骚》来比喻,说明如果有一篇关于饮酒的教诲或指南(此处的“酒诰”)已经问世,那么像屈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创作的《离骚》这样的作品或许就不再需要了。这里暗含了对过度饮酒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的担忧,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接着,“愧我家无阿堵”一句,以“阿堵”代指钱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庭贫困、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的自责和羞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以及个人在社会经济压力下的无力感。
最后,“笑他人饮狂药”则是一种讽刺和批判,诗人通过这一句指出,尽管自己因家境贫寒而感到羞愧,但看到他人不惜花费大量钱财(“狂药”可能隐喻为奢侈的生活方式或过度消费)时,不禁产生了一种无奈的讽刺情绪。这不仅揭示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财富分配不均、个人生活选择与社会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的反思。
北阙黄门客,南宫粉署郎。
新诗淩鲍谢,妙翰继钟王。
儤值趋青琐,雠书向玉堂。
遭逢怀圣主,眷顾倚储皇。
超擢之南越,旬宣共一方。
分符来上苑,持节去遐荒。
匹马炎蒸路,双旌瘴疠乡。
豺狼应遁迹,恩泽巳宣扬。
桂岭开秦塞,苍梧拓汉疆。
野人疏制度,蛮俗少冠裳。
晓白溪多雾,冬青树不霜。
四时榕叶暗,五月荔支香。
交谊怜君笃,乡情愧我凉。
别离宁有恨,会客岂能忘。
倾盖酬知已,分簪祇自伤。
明朝故园雨,回首思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