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林次中九日都下感事二首·其一》
《次韵林次中九日都下感事二首·其一》全文
宋 / 苏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桃杏初开已去家,又逢兰菊绽新花。

感时谩缀茱萸佩,惜别应怜棠棣华。

迢递宦游来日下,悠扬归思绕天涯。

一尊重到平津閤,惆怅文窗旧绿纱。

(0)
翻译
桃花杏花刚开放就已离开家乡,又遇见兰花和菊花盛开的新景象。
感叹时光流逝,随意佩戴茱萸,心中惋惜离别,怀念亲人的棠棣之花。
遥远的仕途奔波,每日夕阳西下,思乡之情漫延至天边。
沉重的书信送到平津阁,想起往昔窗前的绿纱,心中充满惆怅。
注释
桃杏:桃花和杏花。
初开:刚刚开放。
已去家:已经离开家乡。
又逢:再次遇到。
兰菊:兰花和菊花。
感时:感慨时光。
谩缀:随意佩戴。
茱萸佩:茱萸装饰品(古代习俗)。
惜别:惋惜离别。
怜:怀念。
棠棣华:比喻兄弟情谊。
迢递:遥远。
宦游:仕途奔波。
悠扬:漫延。
归思:思乡之情。
重到:再次到达。
平津閤:平津阁(古代官署名)。
惆怅:惆怅失落。
文窗:有纹饰的窗户。
旧绿纱:昔日的绿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的《次韵林次中九日都下感事二首(其一)》。诗人以秋天的桃杏和兰菊为引子,描绘了时光流转,离别在即的情景。他感叹时节更迭,自己身处仕途,远离家乡,只能随意佩戴茱萸以寄托对时令和故乡的感慨。诗人对即将分别的朋友表达出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回归故里的渴望,思绪飘荡在无尽的天涯。

“迢递宦游来日下”一句,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长途跋涉、仕途奔波的生活状态,“悠扬归思绕天涯”则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无法割舍。最后,诗人想象自己重归平津阁,但旧日窗前的绿纱仍让人感到惆怅,暗示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通过自然景象和人事联想,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作者介绍
苏颂

苏颂
朝代:宋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猜你喜欢

鸡笼港漫游感事

白浪如山西北来,谽岈一线港门开。

西山合沓东南障,远海重见琅琊台。

海水群飞今几日,旧日山容已全失。

中国楼船去似风,外洋烟突森于栉。

江山潮汐总凄凄,谁欤港中筑断堤。

古迹休寻郑国姓,战瘢堪诧佛郎西。

佛郎西从西海至,甲申往事余能记。

弃地虽由刘使君,扬威犹多李广利。

君不见,三沙湾外二沙湾,佛军白骨埋青山。

战船一年来一祭,峨峨京观海漫漫。

我行踏上狮球岭,岭头战垒犹堪省。

炮台尚拂蛟漦腥,烟晕可吞鲸鲵影。

何图乙未上氛祲,十载关山变古今。

重重岩阻无人守,日日渊沉海水深。

海山自青水自黑,山头旗交红日色。

山半今安日本营,海中今绝华人迹。

自古山川剧变迁,谁似我土多惨戚。

一丸海岛天穹垂,非雾非烟闪倏吹。

已矣人间无可道,泛舟仙洞仙踪追。

回看洋楼船坞连海起,一幅云山战场里。

民间膏血浪沙淘,千秋尽入尾闾底。

潮来潮去吊兴亡,我亦望洋悲海市。

(0)

依仁晚道

踯躅开山路,傍昏未即安。

柳疏斜影度,鸦老暮枝寒。

客过云空驿,舟停棹一竿。

草萋添晚翠,蝉夥沸晖残。

征马后先逐,荒村烟火团。

漫嗟风景暮,饶得水云宽。

(0)

留题诸罗十一番社

濑清走马到萧篱,芒仔芒分茄茇支。

换得内优解鹿脯,稻香蔗蜜厌唐师。

(0)

秋物八咏

花房飘谢怅淹留,落魄凄凉老故邱。

汝已无家依草露,我来含恨吊芳洲。

香须粉翅销看尽,翠黛蛾眉怨未休。

一自南园春去后,丹青迢递隔朱楼。

(0)

秋物八咏

西风拂柳破愁醒,旧绪依稀别帝京。

落叶舟摇南北岸,疏枝长系短长亭。

寒依彭泽腰应瘦,老志灵和眼未青。

莫上荒堤回首望,天涯多有怨飘零。

(0)

赠富崇轩乐贺司马诗并序·其四

载酒西湖便赋诗,胥涛终让海邦奇。

功成磨盾需材急,事遇盘根利器知。

六代文章华国具,百年忠孝读书期。

燕山自昔风云会,珍重铭勋笔一枝。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