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去如矢,横经徒慨然。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用意窥园外,收功刻楮边。
幽光回蠹简,新意出陈编。
上相黄金重,诸儒白首鲜。
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
岁月去如矢,横经徒慨然。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用意窥园外,收功刻楮边。
幽光回蠹简,新意出陈编。
上相黄金重,诸儒白首鲜。
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祖谦的作品,名为《效进士作三年通一经》。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个人学业成就的思考。
“岁月去如矢,横经徒慨然。” 这两句描绘了岁月飞逝,如箭一般迅速,而自己却在学习上还未有所成就,只能感叹时光易逝。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这里诗人强调,如果能够掌握一种学问,那么过去的三年努力就不会白费。
“用意窥园外,收功刻楮边。” 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专注和勤奋,用心观察书中的知识,就像是在园外窥视花开一样,而且还要记录下来的成果,如同刻画在竹简上。
“幽光回蠹简,新意出陈编。”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通过阅读古籍获得新的理解和启发,即使是那些昏暗的、被忽视的篇章,也能发出新的光芒,激发出新的思想。
“上相黄金重,诸儒白首鲜。” 这里用“黄金”比喻高贵的官职,用“白首”形容学者们的头发变白,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仕途和学术上都取得成就者的赞誉。
最后两句,“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 则是用琴师伯牙的故事来比喻自己虽然与其他学者有着相同的追求,但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却各不相同,就像伯牙弹奏琴曲,虽有人能够模仿他的旋律,却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境。
整首诗充满了对知识的尊重,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感悟。
昔闻黄子书成日,正值麟经托始年。
皇览揆初悲后死,斯文未丧孰先传。
春秋霜露如将见,歌舞衣裳忍自妍。
诗句只增生日感,劬劳啄啐两凄然。
临江知事扬州客,漂泊风尘历岁年。
老大独怜双鬓改,乱离兼喜一家全。
山中寓隐从门掩,松下遨游任履穿。
经雨欲锄栽竹地,久晴思引灌花泉。
朋来问字能携酒,客至求诗每费笺。
政誉已闻天上有,才名姑与郡中传。
飞腾万里曾如愿,留滞三年暂息肩。
贫似杜陵收橡栗,兴同彭泽忆芜田。
黄麻有待恩光及,白屋深期惠泽宣。
感激为公歌此曲,异时相率共留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