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登山汗如濯,倒床困卧呼不觉。
觉来五鼓日三竿,始信孤云天一握。
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
含晖亭上望东溟,淩霄峰头挹南岳。
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
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
冢上鸡鸣犹忆钦,山前凤舞远徵璞。
雪窗驯兔元不死,烟岭孤猿苦难捉。
从来白足傲死生,不怕黄巾把刀槊。
榻上双痕凛然在,剑头一吷何须角。
嗟我昏顽晚闻道,与世龃龉空多学。
灵水先除眼界花,清诗为洗心源浊。
骚人未要逃竞病,禅老但喜闻剥啄。
此生更得几回来,从今有暇无辞数。
老人登山汗如濯,倒床困卧呼不觉。
觉来五鼓日三竿,始信孤云天一握。
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
含晖亭上望东溟,淩霄峰头挹南岳。
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
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
冢上鸡鸣犹忆钦,山前凤舞远徵璞。
雪窗驯兔元不死,烟岭孤猿苦难捉。
从来白足傲死生,不怕黄巾把刀槊。
榻上双痕凛然在,剑头一吷何须角。
嗟我昏顽晚闻道,与世龃龉空多学。
灵水先除眼界花,清诗为洗心源浊。
骚人未要逃竞病,禅老但喜闻剥啄。
此生更得几回来,从今有暇无辞数。
(
)
(
)
(
)
)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 苏东坡)的作品,名为《再游径山》。通过鉴赏,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情感和哲学思考。
首句“老人登山汗如濯”,描绘出诗人年迈力衰,但依旧不减当年的豪气,勇于攀登高山。接着,“倒床困卧呼不觉”,表现了诗人在劳累后沉沉睡去,没有被夜晚的寂静所扰。
“觉来五鼓日三竿,始信孤云天一握。”这里,“五鼓”指黎明前的最后一个更次,即接近拂晓之时,而“日三竿”则是形容太阳升起至天空中段的高度。诗人在清晨醒来,发现天边只有一片云彩,显得格外宁静和谐。
“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诗人反思平生从未避过困难与危险,而双脚早已习惯于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
“含晖亭上望东溟,淩霄峰头挹南岳。”这里,“含晖”指的是亭子中透进来的阳光。诗人站在亭中向远处眺望,心中又想起了那遥不可及的南岳。
“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诗中的“丝杉”形容树木间相互缠绕的藤蔓,“翠丝乱”则是对这种自然景象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山中奇石异宝的向往与欣赏。
“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这两句描绘了白云自由地在天际游移,以及明月永远保持其完美形态,没有阴霾。
接下来的几句:“冢上鸡鸣犹忆钦,山前凤舞远徵璞。雪窗驯兔元不死,烟岭孤猿苦难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与同情。
“从来白足傲死生,不怕黄巾把刀槊。榻上双痕凛然在,剑头一吷何须角。”这几句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态度的豪迈和对待世事的豁达。
最后,“嗟我昏顽晚闻道,与世龃龉空多学。灵水先除眼界花,清诗为洗心源浊。”诗人自省自己的愚昧与晚悟,以及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同时表达了通过高洁之水净化视线和通过清新之诗来洗涤心灵的愿望。
“骚人未要逃竞病,禅老但喜闻剥啄。此生更得几回来,从今有暇无辞数。”这段落中,“骚人”指的是文人墨客,而“禅老”则是对佛教修行者的敬称。诗人表达了不愿逃避世间纷争的态度,同时也展现出对于禅学中的宁静与喜悦的向往。最后几句,诗人对于未来生命中的探索提出了质疑,同时也表明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具哲理与情怀的思想者。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探索生命的意义,并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心灵的平静。
疏灯薄暮。又一声归雁。飞来平楚。
门掩东风,尘生宝箧,流年惊暗度。
綵线慵拈,烛花频剪,旧怨新愁漫空数。
卓氏孤吟,班姬团扇,无奈情耽误。
王孙玉勒知何处。把三生誓约,翻云覆雨。
去矣朱颜渐非故。零乱飞蓬,恼煞窗前,莺啼春树。
梦罢关山,酒醒残月,极目凄凉南浦。
系传渭水,汉加凉郡职称尊。青奴命好犹存。
不羡昭华秾李,潇洒出风尘。
却中空无物,热不因人。冰雪为身。此生骨节嶙峋。
总任翻云覆雨,婉转相亲。
秋风一起,君心欢爱已更新。莫无端、便发娇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