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埋贞观兰亭字,再出文城玉枕书。
想见八梅冢无物,生前曾笑马相如。
空埋贞观兰亭字,再出文城玉枕书。
想见八梅冢无物,生前曾笑马相如。
这是一首描绘游历之感怀古人的诗句,出自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物品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美好事物的无限怀念。
"空埋贞观兰亭字" 中的“贞观”指的是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鼎盛时期。诗人提及“兰亭”,即王羲之在此地举行的著名聚会——兰亭序,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代表了古代文人的雅集和高洁的情操。而“空埋”二字,则表现出一种物是人非、时光荏苒的无奈感慨。
"再出文城玉枕书"里的“文城”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个以文化和文学著称的地方,或者直接象征着文化之都。而“玉枕书”则是一种高雅的物品象征,代表了古代文人对知识与学问的追求。诗人提及此物,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过往智慧的向往和尊重。
"想见八梅冢无物"中的“八梅”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人物或者事件,而“冢”则是古代墓地的称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事物的怀念与探寻,尽管现实中已经物是人非,但在心中依然保留着记忆。
"生前曾笑马相如"里,“马相如”可能是指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马先。这里的“笑”字,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往人物的一种超脱和豁达的情感态度,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历史上的同道中人一笑置之。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化遗迹的提及,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事物的无限缅绕和敬仰。在这短暂的十五个字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州之石甲天下,一一峰峦削成者。
尺寸皆作一岩洞,一卷已自成西华。
使君作宦来炎方,十四芙蓉牍案旁。
嵌空斗竦分韶石,大小相叠读书床。
扁舟不肯载归去,留我草堂使箕踞。
奇云所变势巉岩,就中大者如淫预。
昔人高致有陆绩,虽清亦爱郁林石。
君今石乃似沉香,十四芙蓉同一掷。
沉香长在沉香浦,英石长与翁山伍。
行者为岱坐为嵩,乳窦玲珑出烟雨。
君之风流在此间,苍翠依依是玉颜。
殷勤洗濯去苔藓,朝夕再拜那能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