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于六经,寝食犹农桑。千百存什一,?驳米与糠。
后人恣拣汰,适道资赢粮。
回斡侔云汉,条通俪阴阳。
我耕君食之,此意勤可伤。
侧闻斲轮言,冥会神无方。
林中日观易,如举瑶池觞。
汉儒于六经,寝食犹农桑。千百存什一,?驳米与糠。
后人恣拣汰,适道资赢粮。
回斡侔云汉,条通俪阴阳。
我耕君食之,此意勤可伤。
侧闻斲轮言,冥会神无方。
林中日观易,如举瑶池觞。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儒家经典学习与传承的深刻思考。开篇“汉儒于六经,寝食犹农桑”,以汉代儒学学者对《六经》的虔诚态度类比农夫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象地表达了儒家学者对经典的执着追求与深厚情感。
接着,“千百存什一,?驳米与糠”两句,通过对比,指出在儒家经典的传承过程中,真正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的仅占少数,大部分则可能被误解或遗弃,如同好米与糠混杂,比喻经典知识的传播存在偏差与不公。
“后人恣拣汰,适道资赢粮”则进一步阐述了后世学者在选择与解读经典时的主观性,他们可能过分挑选,导致偏离正道,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这些经典来充实自己的学问,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求养分。
“回斡侔云汉,条通俪阴阳”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理解经典的过程比作驾驭云汉、通达阴阳,强调了理解和运用经典知识的复杂性和深奥性。
“我耕君食之,此意勤可伤”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者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付出可能未得到相应回报的忧虑。
最后,“侧闻斲轮言,冥会神无方。林中日观易,如举瑶池觞”四句,引用了斲轮(车轮)的比喻,说明即使是最细微的知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时,通过林中观日、举瑶池觞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谐、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儒家经典传承的深刻反思,还蕴含了对知识探索、个人修养及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凉烟秋满灞,出平羌、山光水光如画。
近绿遥青,衬小滩蓑笠,夕阳桑柘。
雁路高寒,閒动了、江湖情话。
半世天涯,无福移家,海棠香社。前渡嘉州来也。
指竹里龙泓,酒乡鸥榭。
一段天西,想万苍千翠,定通邛雅。
断塔林梢,诗思在、乌尤山下。
淡淡青衣渔火,寒钟正打。
银屏谁记豆,江南曲、字字是相思。
镇艳宵三五,璇宫桂约,华年二八,镜槛苕姿。
殢人处、倚风吹凤,竹就月写乌丝。
忍俊不禁,口脂偷度,讳愁无奈,眉黛先低。
缃桃花边立,娇鬟亸,曾与密订芳期。
算只红鹦眼见,绛蜡心知。
怕误他万一,夜寒犹等,留侬再四,春晚才归。
肯负郁金堂上,海燕双栖。
似当年,退红更见,犹余洗妆泪。水窗幽意。
看小影如魂,明月能记。冰弦听到无生际。
葱尖飞恨起。来伴渡江桃叶,矮篷春雪底。
浔阳苦竹漫为家,孤芳品,合配灵均湘芷。
仙不去,却恋人间何味。
天涯且漫悲沦落,肯今夜、焚香同鄂被。
须替尔,横安一位,岁寒三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