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桥延暝色,人外独閒凭。
藉草随樵牧,拈花礼圣僧。
风篁偏扫塔,渔火己传灯。
此意君应识,诗成寄剡藤。
溪桥延暝色,人外独閒凭。
藉草随樵牧,拈花礼圣僧。
风篁偏扫塔,渔火己传灯。
此意君应识,诗成寄剡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晚景图。诗人傍晚时分来到法喜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宁静。"溪桥延暝色",溪流上的桥梁将傍晚的暮色延伸开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人外独閒凭",在人群之外,诗人独自倚靠,享受着这份静谧。
接着,诗人通过"藉草随樵牧,拈花礼圣僧"这两句,展现了他与自然和宗教的和谐共处。他随同樵夫牧童在草地上休息,又以花为礼,向圣僧表达敬意,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宗教的尊重与融合。
"风篁偏扫塔,渔火已传灯",风吹过竹林,似乎特意为佛塔扫去尘埃,而远处渔火点亮了夜灯,增添了几分温馨与神秘。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光芒穿透了黑暗。
最后,"此意君应识,诗成寄剡藤",诗人表达了对这份宁静与和谐的理解与感悟,并希望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诗歌传达给他人,就像将诗作寄给剡藤一样,寓意深远,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晚至法喜寺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以及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充满了诗意与禅意,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示。
小帘灯火屡题诗,回首青山失后期。
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
迎风吹白发,送客向黄岩。
在事何为尔,如君自不凡。
城阴当复会,诗卷可频缄。
纵别无多久,江沙望远帆。
微波冲得绿萍开,数点青青粘石阶。
绿葑自来不自去,来时须载白鸥来。
玉珂朱组。
又占了、道人林下真趣。
窗户新成,青红犹润,双燕为君胥宇。
秦淮贵人宅第,问谁记、六朝歌舞。
总付与、在柳桥花馆,玲珑深处。
居士。
闲记取。
高卧未成,且种松千树。
觅句堂深,写经窗静,他日任听风雨。
列仙更教谁做,一院双成俦侣。
世间住。
且休将鸡犬,云中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