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存骄謇心,非徼正直誉。
浩然方寸閒,自有太高处。
平生少偕合,举足逢怨怒。
礼义初不愆,谤讪亦奚顾。
孔子自知命,桓魋非所惧。
孟轲本不逢,岂为臧氏沮。
天命有穷达,人情私好恶。
以此常泰然,不作身外虑。
非存骄謇心,非徼正直誉。
浩然方寸閒,自有太高处。
平生少偕合,举足逢怨怒。
礼义初不愆,谤讪亦奚顾。
孔子自知命,桓魋非所惧。
孟轲本不逢,岂为臧氏沮。
天命有穷达,人情私好恶。
以此常泰然,不作身外虑。
这首诗《摅愤》是金代诗人王若虚所作,通过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道德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非存骄謇心,非徼正直誉”,诗人表明自己并非为了炫耀骄傲或追求正直的名声而行事,体现了他内心的真诚与淡泊名利的态度。接着,“浩然方寸閒,自有太高处”一句,以“浩然”形容胸襟之宽广,方寸之间却能洞察高远,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心怀大志的境界。
“平生少偕合,举足逢怨怒”描绘了诗人一生中少有与人和谐相处的经历,每一步都可能遭遇误解与怨恨,这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复杂与人际关系的微妙。然而,诗人并未因此动摇,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礼义初不愆,谤讪亦奚顾。”即使遭受诽谤与责难,也坚持遵循礼仪,不为外界言论所动。
接下来,诗人引用孔子和孟子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面对困境时的坚定态度:“孔子自知命,桓魋非所惧;孟轲本不逢,岂为臧氏沮。”孔子面对桓魋的威胁,孟子未遇明君,但他们都不为外界的困难所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激励着诗人,在面对人生的起伏与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
最后,“天命有穷达,人情私好恶”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世态炎凉,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预知性以及人性中的自私与偏见。然而,诗人以“以此常泰然,不作身外虑”结束,表达了自己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坦然,不将过多精力放在身外之事上,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与豁达。
综上所述,《摅愤》一诗不仅展现了王若虚对个人品格的坚守与对命运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对人生哲学的探讨,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最难将息。怪山鬼不情,催人如织。
瘦损帝台鸾凤,渤海迤南无翠色。
絮语萧萧,无多时候,忽报莲花镂双翼。
泡幻前生,翩然梦断,笑拥众香国。
卿云绚锦真当惜。步西清复道,蓬莱宫侧。
愁满瑶琴太相逼。彩管尘飞,孰赋吴天,绿窗鸂鶒。
雅骨长留,九峰犹在,但唤醉游未得。
禾兴悭岫色,赖张璪,富霜毫。
恣翠晕安篱,烟丝倚瀑,全取空寥。
登临送情不浅,带斜晖、又听暮钟飘。
疑有支公故业,闭关安问征桡。
名山何许傍云根,吾欲借书寮。
向王猷买竹,苏耽酿橘,兼种芭蕉。
春应去人未远,肯蹉跎、三万六千朝。
除却图成景物,眼前都是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