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云华表缀春灯,落落浮光破晦冥。
游径未须檠桦烛,照书何必聚囊萤。
碧纱窗迥临秋月,画阁帘开晃夜星。
漏断六街人迹静,北窗犹自读遗经。
入云华表缀春灯,落落浮光破晦冥。
游径未须檠桦烛,照书何必聚囊萤。
碧纱窗迥临秋月,画阁帘开晃夜星。
漏断六街人迹静,北窗犹自读遗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中一盏天灯的独特景象与诗人沉浸于阅读的情境。首句“入云华表缀春灯”,以“华表”象征高远,春灯则为温暖与希望之源,形象地展示了天灯在夜空中独特的存在感。次句“落落浮光破晦冥”,通过“落落”形容光亮的散漫,以及“破晦冥”表达天灯穿透黑暗,带来光明的效果,营造出一种由暗至明的视觉体验。
接着,“游径未须檠桦烛,照书何必聚囊萤”,这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指代读书时所需的小灯和古人苦读的象征,表达了天灯不仅能满足夜间行走的需求,也能替代传统读书时的光源,暗示其功能的全面性与实用性。进一步强调了天灯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便利性。
后两句“碧纱窗迥临秋月,画阁帘开晃夜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碧纱窗前,秋月映照,画阁的窗帘轻轻拉开,夜空中星星闪烁,与天灯的光芒相辉映。这不仅展现了天灯与自然美景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在此环境下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漏断六街人迹静,北窗犹自读遗经”,通过“漏断”(指深夜时刻)和“六街人迹静”描绘了深夜的寂静,强调了环境的清幽与诗人专注阅读的状态。而“北窗犹自读遗经”则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位热爱学习、追求知识的学者,即使在如此宁静的夜晚,也不忘继续研读古籍,体现了其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天灯在夜晚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秦岭路迷愁无那,凉夜疏林老夫坐。
蹇驴龁草人正饥,野翁敲石取新火。
须臾炊黍摘秋果,小有洞天曳杖过,仙境踟蹰岂敢唾。
山灵预知待客星,虎穴应教黑雾锁。
欲蹑玄踪不易到,峭壁攀萝壮襟抱。
轩皇驾龙无还期,精华长耀金光草。
少陵题后独啸傲,历揽瑰奇恣所好。
忆昔道傍贤主人,一饭至今尚思报。
别来音问若为通,三十几度梨叶红。
嗟彼枯骨蒿莱中,梦著已忘旧颜面,遥寄此情东北风。
高楼谷日欢同赏,弄柳攀梅又此时。
开岁斜川谁共往,暮春沂水尔何迟。
年丰绿蚁邻能续,谷煖黄莺树屡移。
满眼物华喧勃勃,即看岩壑迥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