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
远山明去鹭,骤雨咽鸣鸠。
岸狭水痕涨,云归暝色愁。
谁怜苏季子,尘土涴貂裘。
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
远山明去鹭,骤雨咽鸣鸠。
岸狭水痕涨,云归暝色愁。
谁怜苏季子,尘土涴貂裘。
这首诗描绘了常山道中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体验,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
首联“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古旧的桥梁横跨在远处,河沙平展,草木在秋风中摇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颔联“远山明去鹭,骤雨咽鸣鸠”进一步描绘了山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白鹭飞过,似乎在与山峦对话;突然间,一阵急雨降临,使得鸣鸠的叫声变得低沉,仿佛自然界也在经历着某种变化。
颈联“岸狭水痕涨,云归暝色愁”则将视线转向岸边,狭窄的河岸上,水位因雨水而上涨,云朵聚集,暮色笼罩,给人一种忧郁和沉重的感觉,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忧虑或感慨。
尾联“谁怜苏季子,尘土涴貂裘”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像苏秦那样的游士在尘世中奔波,最终却落得满身尘土,貂裘蒙尘的感慨,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和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