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寻神木识根由,直上馋崖到此游。
好溯金时初建寨,还徵宋相旧题楼。
勋传柱国杨家将,说误槎仙博望侯。
更莫浪称松见处,山城改徙自云州。
欲寻神木识根由,直上馋崖到此游。
好溯金时初建寨,还徵宋相旧题楼。
勋传柱国杨家将,说误槎仙博望侯。
更莫浪称松见处,山城改徙自云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杨家城,探寻神木之迹的过程与所感。首句“欲寻神木识根由”,表达了诗人对神木的向往与探索之心。接着,“直上馋崖到此游”则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好溯金时初建寨,还徵宋相旧题楼”两句,通过追溯历史,赞美了杨家将的功绩和宋相的文采,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接下来,“勋传柱国杨家将,说误槎仙博望侯”进一步强调了杨家将的英勇事迹和博望侯的仙风道骨,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最后,“更莫浪称松见处,山城改徙自云州”两句,诗人提醒后人不应轻易断言神木所在之处,因为山城的变迁可能已使原址改变。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也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登高远眺的形式,融合了历史、文化、自然与哲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幽院妆成花下弄,高楼月好夜深吹。
忽惊暮雨飘零尽,唯有朝云梦想期。
闻道今年寒食日,东山旧路独行迟。
吟君苦调我沾缨,能使无情尽有情。
四望车中心未释,千秋亭下赋初成。
庭梧已有栖雏处,池鹤今无子和声。
从此期君比琼树,一枝吹折一枝生。
自到山阳不许辞,高斋日夜有佳期。
管弦正合看书院,语笑方酣各咏诗。
银汉雪晴褰翠幕,清淮月影落金卮。
洛阳归客明朝去,容趁城东花发时。
几年侍从作名臣,却向青云索得身。
朝士忽为方外士,主人仍是眼中人。
双鸾游处天京好,五马行时海峤春。
遥羡光阴不虚掷,肯令丝竹暂生尘。
旧相临戎非称意,词人作尹本多情。
从容自使边尘静,谈笑不闻桴鼓声。
章句新添塞下曲,风流旧占洛阳城。
昨来亦有吴趋咏,惟寄东都与北京。
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
初自塞垣衔苜蓿,忽行幽径破莓苔。
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
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