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道莫如约,要识胸中真。
讲学亦贵博,不废纸上陈。
王充与李邕,世岂无若人。
中秘未许见,市肆何所闻。
童君家多书,乃为我辈虑。
安用蓬莱山,万卷皆聚此。
又复附益之,秦碑及周鼓。
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
持此分雅俗,清渭映浊泾。
不贿屋自润,无爵身亦荣。
好事时相过,不惮倒屣迎。
挥麈言有味,寂如无市声。
孰如汉中郎,孰似楚左史。
孰能诵亡书,孰解作奇字。
是中犹渊海,随取即随有。
或问贾几何,还可商度否。
掀髯笑谢客,吾非鬻书叟。
会道莫如约,要识胸中真。
讲学亦贵博,不废纸上陈。
王充与李邕,世岂无若人。
中秘未许见,市肆何所闻。
童君家多书,乃为我辈虑。
安用蓬莱山,万卷皆聚此。
又复附益之,秦碑及周鼓。
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
持此分雅俗,清渭映浊泾。
不贿屋自润,无爵身亦荣。
好事时相过,不惮倒屣迎。
挥麈言有味,寂如无市声。
孰如汉中郎,孰似楚左史。
孰能诵亡书,孰解作奇字。
是中犹渊海,随取即随有。
或问贾几何,还可商度否。
掀髯笑谢客,吾非鬻书叟。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学问和藏书之重视的作品,充满了对知识与文化的尊崇。开篇即提出“会道莫如约,要识胸中真”,强调了理解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以及内心所蕴含的真知。接着,“讲学亦贵博,不废纸上陈”表明了学习的广博与对书籍知识的珍视。
诗人提及“王充与李邕,世岂无若人”,借古代著名学者来赞颂博学之士,但也指出“中秘未许见,市肆何所闻”暗示某些深奥的知识并非人人可得。随后,“童君家多书,乃为我辈虑”则是对童寿卿家的藏书之丰富表示赞赏,并认为这对于同辈人是一种福祉。
“安用蓬莱山,万卷皆聚此”,这里的“蓬莱山”象征着仙境,意在形容藏书如同神秘的仙岛。紧接着,“又复附益之,秦碑及周鼓”则是将童寿卿家的藏书比作了古代名碑和乐器,强调其价值。
“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诗人以自然景物比喻学问的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接下来的“持此分雅俗,清渭映浊泾”则是用水的清与浊来比喻学问能够区分高低雅俗。
“不贿屋自润,无爵身亦荣”,表达了诗人对藏书之地的赞美和个人修养所得的荣耀。紧接着,“好事时相过,不惮倒屣迎”则是说诗人对于这些珍贵的学问活动,时常参与且乐此不疲。
“挥麈言有味,寂如无市声”,诗人的笔下生花,语言中流露出对知识的享受和满足,好似远离世俗喧嚣。最后,“孰如汉中郎,孰似楚左史”则是用古代名士来比喻童寿卿的学问深邃,而“孰能诵亡书,孰解作奇字”则表明诗人对藏书中的珍贵知识和难得的才华给予极高评价。
“是中犹渊海,随取即随有”,用大海来比喻童寿卿家的藏书之丰富,每次探索都能发现新的宝藏。末尾,“或问贾几何,还可商度否”则是在询问这些书籍的价值,而“掀髯笑谢客,吾非鬻书叟”诗人轻松地回答,自己并非是售卖书籍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藏书之美好和学问交流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文化传承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厚情感。
雏凤本出西昆崙,百鸟奉之巢帝阍。
大声鼓鸣震海水,羽毛焕烂光朝暾。
衔书献瑞降神德门,乃为少宰之子司徒之孙。
英物生来不嫌晚,秀骨堕地人传喧。
犀顶双开日月角,公侯异种由根源。
邺侯万卷行可展,立地便见乘华轩。
家书飞鞚入东省,看君黄气眉棱鶱。
两乡竞作汤饼宴,莫惜烂醉双金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