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梢斜月堕金盆,接影苍茫白雾翻。
欲倚小栏收遁景,试凭长啸卷遐昏。
寒山濯濯空堆皱,野水瀰瀰不待源。
莫道此亭观览富,未如宾日上天门。
林梢斜月堕金盆,接影苍茫白雾翻。
欲倚小栏收遁景,试凭长啸卷遐昏。
寒山濯濯空堆皱,野水瀰瀰不待源。
莫道此亭观览富,未如宾日上天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山间月色朦胧、景色清冷的画面。首句“林梢斜月堕金盆”,以金盆比喻月亮在林梢落下,形象地展现了月光洒落大地的景象。次句“接影苍茫白雾翻”,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迷茫,白雾翻腾,与月影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
诗人想要倚着小栏杆欣赏这美景,却意识到“欲倚小栏收遁景”,暗示美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他尝试通过“试凭长啸卷遐昏”来排遣心中的留恋,长啸之声似乎能驱散黄昏的阴霾,增添了几分豪放之气。
接下来,“寒山濯濯空堆皱”描绘了山峦在月光下显得寒意逼人,山形如皱纹般清晰可见。而“野水瀰瀰不待源”则写出了野外流水潺潺,源头似乎不需寻找,自流而下,增添了宁静的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莫道此亭观览富,未如宾日上天门”,诗人感慨即使一览亭景色优美,也比不上日出时分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也是对自然壮丽的礼赞,表达了诗人对宏大自然景观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疏山月夜的独特韵味,以及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少年对镜颜色好,衰年对镜颜色老。
镜里容光能几时,回头绿鬓成枯槁。
开匣莫拂镜上尘,镜明空见白头早。
亦知白头不可黑,有时白头不可得。
窗前槿花换朝荣,日暮临风已无色。
寄语少年速为欢,他日欢场徒恻恻。
百金刀环明月辉,千金骏马黄金勒。
章台杨柳饶春风,醉来光动玉台侧。
不见老翁空叹息。
饵玉餐香,梦云惜月,花中无此清莹。
俨然姑射仙人,华佩明珰新整。
五铢衣薄,应怯瑶台凄冷。
自骖鸾、来下人间,几度雪深烟暝。
孤绝处、江波流影。憔悴也、春风销粉。
相思千种闲愁,声声翠禽啼醒。
西湖东阁,休说当时风景。
但留取、一点芳心,他日调羹翠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