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各有门,托言深入山。
一探寂灭宗,一透铅汞关。
菩提悟非树,刀圭诧灵丹。
槁形付尘幻,蜕骨冲飞翰。
咄咄亦奇事,讵惮力到难。
儒先著明训,整辔皇路安。
仙佛各有门,托言深入山。
一探寂灭宗,一透铅汞关。
菩提悟非树,刀圭诧灵丹。
槁形付尘幻,蜕骨冲飞翰。
咄咄亦奇事,讵惮力到难。
儒先著明训,整辔皇路安。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黻的作品,属于中唐以降文人墨客之间互相唱和的诗歌。全诗围绕“仙佛各有门”这一核心思想展开,探讨的是道法与佛教修行之道,以及儒家学说的关系。
首句“仙佛各有门,托言深入山”表达了对不同宗教、哲学体系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暗示着诗人对于这些高深莫测的修行之道有所探求,但并未明确倾向于某一门派。
接着“一探寂灭宗,一透铅汞关”则是对佛教中“寂灭”(涅槃)的追求以及道教炼丹术中的“铅汞”之物质与精神双重解脱的探究,表现了诗人对于不同修行方法的了解和尝试。
“菩提悟非树,刀圭诧灵丹”中,“菩提”源自佛教,是指觉悟或智慧的果实,这里强调了修行之道并不仅限于坐禅之下;“刀圭诧灵丹”则是对道家炼丹术中的药物与内丹之学的描绘,通过“诧”字表达了一种口授秘诀、神秘莫测的修行状态。
“槁形付尘幻,蜕骨冲飞翰”则是诗人对于个人肉身消逝、灵魂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通过修行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和解放。
“咄咄亦奇事,讵惮力到难”表达了对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修行之道保持一种敬畏与好奇的情感,而非恐惧或退缩。
最后,“儒先著明训,整辔皇路安”则是诗人对于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通过这种修养来达到内心平静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多元宗教与哲学体系的广泛涉猎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之间对于精神修养、生命意义等问题的共同兴趣和探讨。
玉箫凄咽,坐幽窗畔暗数遥夕。
星星影事犹记,伤心祇有,雪衣能说。
纵得双栖似燕,奈眉翠长结。
况旧梦、浑是春灯浅浅,银釭片时竭。
一般镜里花难折。剩粉笺、脆语伤离别。
春时底处相见,修竹外、小桃如雪。
碎佩铢衣,梦里分明,未忍轻绝。
待觅取、青鸟衔书,寄与瑶台月。
风透疏帘隙,日映画阑边。晓妆初罢换新绵。
绣余静坐,姿态十分妍。
有时狂嬉耍,冉冉莲屧步尘,直过邻园。
满园花好莺语,犹是艳阳天。水亭山榭尽留连。
旧游斜径,曾记落金钿。
因恁牵愁绪,蓦地沈吟,背人独倚秋千。
掩敛轻寒,徘徊短巷触目蛛网帘栊。
暗想别来心事,泪湿衣重。
夭桃红妍人面杳,绣筝尘满玉楼空。
无端恨、尺素寄将,双鱼路隔难通。匆匆。
凝眺远,分手处,垂杨如雾冥濛。
乍可长条拂地,更系游骢。
旅情空结千丝冷,瘦腰谁管一春慵。
隋堤畔,犹胜那回行役,细雨孤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