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
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
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
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
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
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
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
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题为《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其五)次韵临淮感事》。诗中,诗人以楚国船只出航前的景象开篇,暗示了即将面对的困难:“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这里的“风暴”象征着世路的艰难和人生的变故。
接着,诗人感慨圣贤的教诲虽能警醒人心,却无法阻止世人陷入困境:“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亹亹”形容圣文深长有力,但“漂溺”一词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无奈。诗人观察到即使有警示,人们依然在世间纷扰中各自奔波。
“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一句,以“浮磬”比喻世间的清音,虽能激起共鸣,但“沉妖”(暗指邪恶势力)依然潜伏,难以根除。“锁渊回”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恶势力深藏不露,难以遏制。
最后,诗人借青蛙鸣叫的场景,表达对社会公正的期待:“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连陂蛙黾鸣”象征着百姓的疾苦之声,而“周官洒灰”则源自古代祭祀时用灰烬驱邪的习俗,诗人希望有公正的力量能够扫除不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体现了宋诗的婉约与沉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