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萱草花,莫解堂下忧。
百卉向冬悴,孤松为谁留。
昔时青阳别之子,摧挫冰心寒不死。
西风凛烈七十霜,宜男草长过人长。
可怜佩尽忘忧草,赢得朱颜未霜老。
袁家土室今何如,身将隐矣又焉之。
子能如是偕子隐,今日浮荣止朝菌。
为歌南山貌此图,耻受秦官五大夫。
堂前萱草花,莫解堂下忧。
百卉向冬悴,孤松为谁留。
昔时青阳别之子,摧挫冰心寒不死。
西风凛烈七十霜,宜男草长过人长。
可怜佩尽忘忧草,赢得朱颜未霜老。
袁家土室今何如,身将隐矣又焉之。
子能如是偕子隐,今日浮荣止朝菌。
为歌南山貌此图,耻受秦官五大夫。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寓意的画面,通过“忘忧劲节图”这一主题,表达了对坚韧不拔、高洁品质的赞美与敬仰。
首先,“堂前萱草花,莫解堂下忧。”开篇即以萱草花的美丽与堂下的忧愁形成对比,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内心的挣扎。萱草花常被用来象征安慰与忘却忧愁,然而在诗人眼中,它并不能真正理解或消除堂下的忧愁,引出对人生困境的深思。
接着,“百卉向冬悴,孤松为谁留。”这里运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世事的变迁与人生的孤独。百花凋零,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而孤松则代表着坚韧与永恒,它独自屹立,似乎在等待着某种意义的留存。这种对比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昔时青阳别之子,摧挫冰心寒不死。”诗人通过“青阳别之子”的形象,赞扬了那些即使在严酷环境中也不失其纯洁之心的人。这里的“冰心”比喻坚贞不渝的品格,即使遭受挫折,也依然保持不变。
“西风凛烈七十霜,宜男草长过人长。”这一句描绘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顽强。西风凛冽,霜雪覆盖,但宜男草(一种象征生育与繁荣的植物)却能生长得比一般人还要高大,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与不屈。
“可怜佩尽忘忧草,赢得朱颜未霜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那些追求短暂快乐而忽视内心深处真正忧愁的人的同情。他们虽然表面上得到了片刻的欢愉,但最终却未能避免岁月的侵蚀,失去了青春的光彩。
“袁家土室今何如,身将隐矣又焉之。”这句诗反映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袁家土室可能是指某种理想中的避世之所,而“身将隐矣又焉之”则表达了想要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但又担心无法实现的矛盾心情。
最后,“子能如是偕子隐,今日浮荣止朝菌。”诗人鼓励人们追求真正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自由,而不是沉溺于表面的浮华与短暂的荣耀。他希望人们能够像图中的“忘忧劲节”一样,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保持高洁的品格。
“为歌南山貌此图,耻受秦官五大夫。”诗人以南山的面貌作为结束,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颂扬,同时也拒绝了世俗的荣誉与地位,体现了对真正价值的坚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赞颂。
苦为扪萝行,正坐爱山癖。
振衣云中树,洗耳泉上石。
稍寻优钵林,偶旁瞿昙宅。
溪横走羊肠,山转回龙脊。
两难伴搘筇,二老共飞锡。
望迷落叶秋,坐断蒲团夕。
云归绕窗明,香尽出檐碧。
希声发岩窦,妙观生墙壁。
尘缘苦椎板,胜事成今昔。
离家月垂钩,归路月挂璧。
师今一帆轻,我向百里役。
船了罢持桡,赵州行蓦直。
平生爱山老山间,行山怕尽去复还。
兹游深入众山囿,一日看尽平生山。
颇闻黄山最奇秀,紫翠六六堆孱颜。
端如啖蔗及佳境,快意不复嘲天悭。
我生目力固有限,应接不暇愁跻攀。
要令你次洞表里,扫尽礧块罗烟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