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州七十僧,驴腮马颔得人憎。
诸方若具罗笼手,今日无因到净明。
三十三州七十僧,驴腮马颔得人憎。
诸方若具罗笼手,今日无因到净明。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昙华所作的《莞山净明庵小参示众》。诗中以“三十三州七十僧”描绘了寺庙僧侣的广泛分布,形象生动。然而,“驴腮马颔得人憎”一句则运用比喻,暗示这些僧人可能因为行为举止或言谈不合世俗眼光,被人厌恶,形象地刻画了他们的处境。
“诸方若具罗笼手”进一步表达了对僧众们在世间纷扰中难以超脱的感慨,像是说如果他们都被尘世的束缚所牵累,那么今天就无法轻易地抵达心灵清净之地——“净明”。这里的“净明”既是实指净明庵,也是象征着佛教中的清净世界。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笔触,寓言式地揭示了僧人们在追求内心清净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禅宗对于世俗与解脱的深刻思考。
嘉辰属元已,迟晷流芳年。
邈思东堂会,遐想华林篇。
忽披曲水图,幅素渺绵连。
茂林蔚翠岭,华薄被芳田。
紫燕翔且嬉,丹英婉欲然。
斐云荫修竹,飞观开琼筵。
澄澄绿水波,萦曲流其前。
游娱有嘉客,冠服何翩翩。
朱轩解兰皋,罗坐临回川。
金卮乘波进,素俎激流还。
或沉翠纶没,比目惊重渊。
或揽绿藻柯,击棹浮青莲。
缓带既覆爵,或藉百卉眠。
亦或扼素腕,握管挥云笺。
中怀多忼慨,意态何蹁跹。
将无瑶池侣,夕饮昆崙天。
亦云山阴会,祓禊徵群贤。
风流迥千古,遗想托云烟。
至今兰亭下,曲水流潺潺。
杰搆临丹地,飞梁瞰碧峰。
台高苍野尽,殿古白云重。
峭峡虹斜度,危崖雪半封。
佛疑维卫至,僧似落伽逢。
舞鹤参朝座,饥乌集暮钟。
缘深频伏象,定久忽闻蛬。
暗牖閒生竹,虚檐密种松。
持经迷菡萏,说偈坠芙蓉。
异荈分泉瀹,香粳激浪舂。
蒲团藏阒寂,木榻寄蒙茸。
八识空尘累,三禅别梵宗。
九州遥挂衲,十岳遍扶筇。
璎珞天人馈,玻瓈释帝供。
文殊行处脚,迦叶笑时容。
东域摩腾化,西江道一踪。
将辞氻潭去,阐法号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