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下支离已隔河,又来此地避干戈。
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
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
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
华下支离已隔河,又来此地避干戈。
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
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
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逃避战乱、寻求和平生活的景象。开篇“华下支离已隔河,另来此地避干戈”两句,通过对比华山之下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逃避战乱的心情。
接着,“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农村景象。山田开阔,时间流逝(“猿时”意指悠长的时光),村庄里增添了新的燕巢,显示出一个生机勃勃、生活安定的场景。
“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两句,通过对比丹桂(即桂树)与石楠(一种常绿乔木)的并立,以及秦地的云雾与楚地的细雨之间的和谐,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和平。
最后,“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农村晚景。孩子们在收获栗实时迷失了回家的路,却依然欢乐地跟着放牛的人一同唱歌,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纯真与喜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平静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逃离战乱、追求心灵安宁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