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寒湘瑟泠泠。倩谁听。偏有鱼龙秋醒眼垂青。
山月洁。天风瞥。大江横。丫髻仙童游戏正骑鲸。
宵寒湘瑟泠泠。倩谁听。偏有鱼龙秋醒眼垂青。
山月洁。天风瞥。大江横。丫髻仙童游戏正骑鲸。
这首《乌夜啼》由清代诗人杨玉衔所作,其意境深邃,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边的幽静景象。
“宵寒湘瑟泠泠”,开篇即以“宵寒”点明时间,夜晚的寒冷与湘瑟(一种古代乐器)的泠泠之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瑟声泠泠,仿佛在诉说着夜的寂静与孤独。
“倩谁听”,这一句则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深远的思考之中,似乎在问世间有谁能真正理解这深夜的静谧与音乐的深意。这里不仅是在描述声音,更是在探讨人与自然、心灵与外界的关系。
“偏有鱼龙秋醒眼垂青”,此句运用了鱼龙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活力。在秋天的夜晚,鱼龙似乎被这泠泠的瑟声唤醒,它们的眼睛垂青于这神秘的音乐之中,暗示着自然界的万物与人类的情感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山月洁。天风瞥。大江横。”三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夜景图。山月洁净,天风轻拂,大江横流,这些自然景观与前文的音乐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宁静的画面。山月的皎洁、天风的轻掠、大江的浩荡,都为这首诗增添了几分壮美与深邃。
“丫髻仙童游戏正骑鲸。”最后这一句,以“丫髻仙童”与“骑鲸”为意象,既充满了神话色彩,又寓意深远。仙童游戏于江面之上,骑着鲸鱼,象征着自由、超脱与梦想的追求。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赞美。
整体而言,《乌夜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音乐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