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老不曾官,女老不曾媒。
无媒知真性,不官见隐才。
守道七十载,寂寞类寒灰。
逢山遍瑑句,得黍即衔杯。
笔绝知麟获,人亡为国哀。
科斗馀文字,残书化草莱。
马鬣封三尺,文翁安在哉。
空斋遗杖履,长叹续归来。
士老不曾官,女老不曾媒。
无媒知真性,不官见隐才。
守道七十载,寂寞类寒灰。
逢山遍瑑句,得黍即衔杯。
笔绝知麟获,人亡为国哀。
科斗馀文字,残书化草莱。
马鬣封三尺,文翁安在哉。
空斋遗杖履,长叹续归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学士的隐居生活与精神追求,充满了对自由、真理和自然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士老不曾官”与“女老不曾媒”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保持本真性和内在才华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描述了这位老学士坚守道义七十年,虽处寂寞却如同寒灰般坚韧不屈的形象。
“逢山遍瑑句,得黍即衔杯”,展现了其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享受简单生活的态度。“笔绝知麟获,人亡为国哀”,表达了对知识与人才的珍视,以及对国家的深切关怀。最后,“科斗馀文字,残书化草莱”则暗示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承与消逝,而“马鬣封三尺,文翁安在哉”则表达了对逝去先贤的怀念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真理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水流岂无源,草生固有根。
东风洄惊澜,吹此野烧痕。
乱离失母痛,割肠难断恩。
念如两慈乌,饥号各孤鶱。
烟迷太湖渚,霜陨吴会门。
七年一朝见,九起万死魂。
兰沼草复茁,尺蠖信乾坤。
上承高盖旋,景入无永昏。
下凭大载安,辙穷有回辕。
衣破泪始灭,哭绝声始吞。
始命苟有逆,终雨不洗冤。
春晖转忘忧,式复念倚门。
翻思在离别,岂料俱生存。
馀欢菽粟具,辛劳勿出言。
我歌良苦吟,顽薄当弥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