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记得腊前时,吹尽飞花了不知。
傍枕厌听连晓雨,援毫愁赋送春诗。
百年直好平章看,万事仍须烂熟思。
臣朔不堪当世用,唯应索米救朝饥。
离家记得腊前时,吹尽飞花了不知。
傍枕厌听连晓雨,援毫愁赋送春诗。
百年直好平章看,万事仍须烂熟思。
臣朔不堪当世用,唯应索米救朝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流谦的《偶成(其三)》。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颇为深刻。
首句“离家记得腊前时,吹尽飞花了不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在中国古代,腊指的是冬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或丁日,这里用来指代某一个特定的时刻。飞花通常形容春天的落花,但在这里却被“吹尽”,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万分。
次句“傍枕厌听连晓雨,援毫愁赋送春诗”描绘了诗人夜宿旅店,耳边是连绵不断的细雨声,心中却充满了对即将离去的春天的不舍。这里的“傍枕”形容诗人侧卧而听,既有寂寞之感,又带着对时光易逝的无奈。而“援毫愁赋送春诗”则展示了诗人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下,提笔写作,以诗歌来寄托自己的哀愁和不舍。
第三句“百年直好平章看,万事仍须烂熟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这里的“百年直好”意味着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平章”则是对世事的客观审视。“万事仍须烂熟思”则强调了对于任何事情都需要深入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末两句“臣朔不堪当世用,唯应索米救朝饥”则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责任感。这里的“臣朔”是诗人的自称,“不堪当世用”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或能力在当时社会中无法得到施展的无奈。而“唯应索米救朝饥”则显示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喻为“索米”)来缓解国家的饥荒。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诗人对此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