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选择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开篇“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透露了老者的生存状态和心态,准备为晚年做打算,将精力放在园艺上,这里的“抽簪”指的是栽种竹子或其他植物的活动,体现出一种宁静与自然相融的生活方式。
接着,“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表达了诗人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隐居之地,在大自然中安放心灵,长时间地得到休憩。这里的“山下”和“初投足”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第三句“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则描写了隐居处的自然景观,“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都是对山野风光的生动刻画,展示了一种幽深而又不失壮丽的自然美景。
最后,“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则点明了这个地方的隐秘和适宜性,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所。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远离尘嚣、深藏于自然之中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情景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生活状态。
楼倚寒城,隔岸江山见东越。
望远红千尺,游丝起舞,空青一段,斜阳明灭。
孤树秋声歇。
霜枝袅、尚留病叶。
阑干外、带郭人家,蜂房几盘折。
我独逍遥,乘虚凭远,天风醒毛发。
问西窗停烛,谁吟巴雨,连床鼓瑟,谁弹湘月。
消得青鸾下,分明是、绛台紫阙。
何时约、姑射仙人,试手回翦雪。
山束滩声,月移石影,寒江夜色空浮。
丹青古壁,风幡横卧东流。
小舣载云轻棹,湖痕渐落葑泥稠。
津亭外,隔船吹笛,唤起眠鸥。
非但予愁渺渺,料那人,应自有、一襟愁。
霜栖露泊,容易吹白人头。
漠漠荻花胜雪,拟寻静岸略移舟。
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
葛公学仙丹有泉,叶公藏母丹泉边。
泉流虢虢乱石底,丹光炯炯长松巅。
陟彼屺兮瞻望母,麻衣土枕常庐墓。
难将寸草报春晖,只觉焄蒿泣秋露。
男儿眼中非无泪,有泪彻泉无厚地。
泉声如咽泪如丹,何待洩融歌大隧。
幽花淡月耿墓门,不招仙魄招母魂。
子规一声苍石裂,白云渺渺山昏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