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家鄠杜,相见罢官时。
野坐苔生石,荒居菊入篱。
听蝉临水久,送鹤背山迟。
未拟还城阙,溪僧别有期。
同人家鄠杜,相见罢官时。
野坐苔生石,荒居菊入篱。
听蝉临水久,送鹤背山迟。
未拟还城阙,溪僧别有期。
诗人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情景。"同人家鄠杜,相见罢官时"表达了与友人在离开官场后的相聚,地点选择在鄠县和杜县之间,这里的"同人"不仅指代诗人与李先辈的交情,更蕴含着共鸣一致、志同道合的情怀。
"野坐苔生石,荒居菊入篱"写出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野坐"二字,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苔生石"则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生长;"荒居"表明诗人的住所偏远而简陋;"菊入篱"则展现了荒凉之中仍有花开,虽是野菊,却也自在自得。
"听蝉临水久,送鹤背山迟"这两句通过对蝉鸣和鹤飞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绪。蝉鸣之声,似乎代表着时间的缓慢流逝;而送别的鹤,更是诗人内心对于友人的不舍与期望。
"未拟还城阙,溪僧别有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满意和对未来某种约定的期待。"未拟还城阙"说明诗人并无回返尘世的打算;而"溪僧别有期"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或许是一次与僧侣的约定,也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远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和未来的美好期待。
日射绝壁赤,群峰互相矗。
生烟泄翠微,羁鸟散荣木。
幽径取萦回,佛庐在岩腹。
遥见僧出溪,石桥人影独。
土平作新田,冈缺成小屋。
其间千仞屏,岋嶪亦不俗。
阴崖豁为门,俯瞰气浑穆。
疑有太古碑,吾欲缒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