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今非昔,多愁老此身。
谁知陶靖节,只是晋朝人。
三径今非昔,多愁老此身。
谁知陶靖节,只是晋朝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思肖在宋末元初时期所作的《对菊四首》中的第四首。通过“三径今非昔,多愁老此身”两句,诗人表达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自己年岁已高、身处异族统治下的无奈与忧愁。接着,“谁知陶靖节,只是晋朝人”一句,诗人以陶渊明(字靖节)自比,暗含着对自身处境的认同与对历史名人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坚守自我品格的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借物抒情,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时代变迁以及理想追求的复杂心情。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段,使得诗歌意蕴丰富,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看晴峦,从来似蟠龙。叹野棠、春尽犹红。
神仙陨泪,茂陵一夜洒秋风。
杜鹃遥拜,向何处、月冷青松。
草堂前,高人去,云空锁,旧游踪。叹通天、沈炯难逢。
金凫玉雁,朝朝鹄立是千峰。
门前宫监,尽头白,远说玄宗。
吾生祈一梦,将进酒、结客少年场。
愿贵比五官,芙蓉车盖,艳齐三妇,玳瑁钗梁,封侯事,建牙刑白马,挽箭射黄獐。
鼓吹归来,角巾辞去,拍肩泰华,濯足沧浪。
醒来都不是,看衣鹑马狗,两鬓秋霜。
赢得一官孤竹,三径柴桑。
只宋玉招魂,偶逢神女,相如草赋,曾视君王。
且向樽前醉也,长短歌行。
区区世道,算红尘、何似水云宽处。
云梦泽南摊睡簟,曾是旧游之路。
城老芙蓉,台空箫管,下界多风雨。
群仙相笑,问人何事劳苦。
自要天柱峰头,仙人洞口,着登临长句。
宝带万钉成甚用,到了终归黄土。
篱下黄花,山中白酒,秋意须人主。
愁心无奈,江南有梦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