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
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径松阴里。
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
有如蛟龙捲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
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
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彻三板。
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
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
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径松阴里。
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
有如蛟龙捲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
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
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彻三板。
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
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山水之间,尤其是在三峡桥的所见所感。首句表达了诗人一生志向在山水之间,来到此地并非偶然。接着,诗人乘坐小车沿着竹径和松阴前行,白鹿书院的景象映入眼帘,环境清幽。
诗人听到山前似轻雷急鼓的水声,又见飞桥横跨,水流激溅,如同蛟龙卷起大海,气势磅礴。他邀请客人一同倚栏饮酒,那震撼人心的景象令观者眩目。诗人将桥的壮观比作建始决金堤和晋阳彻三板的壮举,显示出其工程的伟大。
诗人抚摸着刻有字迹的石头,感叹苔藓斑驳,流连忘返。他渴望有人能将这美景从庐山中引出,以洗涤尘世的污浊,让清风明月普照人间。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三峡桥的雄奇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