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红嚼蛎灰腥,粲露瓠犀醉半醒。
交趾不逢逢黑齿,大荒重记百虫经。
槟榔红嚼蛎灰腥,粲露瓠犀醉半醒。
交趾不逢逢黑齿,大荒重记百虫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域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的所见所感。首句“槟榔红嚼蛎灰腥”以鲜明的色彩和味道对比,展现了当地饮食文化的特色,槟榔的红色与蛎壳的灰色形成视觉冲击,而蛎的腥味又带来一种独特的风味。次句“粲露瓠犀醉半醒”则通过比喻,形容诗人在微醺的状态中欣赏着周围环境,如同葫芦状的牙齿(“瓠犀”)在笑语间闪烁,透露出诗人对异国风情的迷醉和半梦半醒的享受。
后两句“交趾不逢逢黑齿,大荒重记百虫经”进一步深化了地域特色,"交趾"指古代地名,这里暗指西贡,"逢逢黑齿"可能指的是当地人的牙齿特征或民俗,而"大荒"则象征着偏远的边疆,"百虫经"则暗示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异域文化的新奇发现和对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贡的风土人情,既有饮食文化的独特体验,也有对异域风俗的记录,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旅行者的开阔视野和敏锐感受。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樽。
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
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
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
风枝霁色。胜临流万点,吹开羌笛。
日暮何人,翠袖凌霜一枝摘。
写出疏香冷韵,谁得似、琅嬛仙笔。
感昨日、团扇题诗,寄我伴吟席。南国。夜月寂。
记庾岭五湖,千树堆积。
昔游最忆,卅载相思梦魂隔。
爱此冰纨小影,竹叶撼、一窗晴碧。
剩点检红箫谱,旧词证得。
君不见,鲲鹏变化几千里,顷刻抟风任迁徙。
朝游溟渤夕天池,大人豹变亦如此。
毗舍耶外婆娑洋,指南针指向南航。
大地旧闻称富媪,新洲今已号仙乡。
土壤膏腴民力裕,犹认郑和栖泊处。
舳舻远接太平洋,物产近凌西印度。
百年政教属西欧,眼见东邻势力侔。
不特蛮酋齐屈膝,行看骄子亦低头。
廿纪移民新政策,共道南进尤宜北。
已敷文教暨南邦,又树声威震南国。
况闻启土辟山河,大半闽峤越隽多。
此去同文更同种,信知地利兼人和。
我歌南风送君去,一篇权作南征赋。
他时返棹得南琛,翠羽明珠不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