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鬼哭便应焚,灰冷难招坑底魂。
先世为儒知不免,桃花那得到儿孙。
当年鬼哭便应焚,灰冷难招坑底魂。
先世为儒知不免,桃花那得到儿孙。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桃源词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以“桃源”为背景,借以抒发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当年鬼哭便应焚”,描绘了古人对死亡的恐惧与哀伤,仿佛在暗示着某种悲剧性的命运。接着,“灰冷难招坑底魂”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情绪,似乎在说即便是逝去的灵魂也无法被召唤回来,表达了对生命消逝的无奈和哀悼。
“先世为儒知不免”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反思。在古代社会,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人生的苦难与不幸。这句诗暗含了对命运不公的质疑,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在现实面前脆弱性的思考。
最后一句“桃花那得到儿孙”,以桃花象征美好的生活景象,却无法延续到子孙后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生命传承不易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探讨了生命、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在宏大的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无常与挑战。
姑苏山上高台古,翠壁金楣映歌舞。
西施化作綵云飞,空馀碧草生江浒。
江山不改吴苑开,使君搴帷紫马来。
锦席遥浮五湖棹,仙舆屡上姑苏台。
黄堂抚字欢谣起,荀羡买臣差足拟。
下榻平交有布衣,盈门徒走看珠履。
平生读书巳万卷,少年作赋称千里。
销夏湾头莲欲芳,金昌柳色婀娜长。
翩翩綵鹢向何处,闻道双幡趋未央。
朝天一日展骐骥,应报三年集凤凰。
中山王孙居云子,浮云同驻吴趋里。
翩翩逸气千紫云,荣华不直东流水。
五陵之豪岂足交,折节来寻江海士。
赤松笑闭穹窿山,方平正隐干将市。
齐云楼前倾盖逢,终日言谈洗心耳。
别来几时愁绿萝,青鸟衔书下彤几。
高歌灿烂五色霞,鸾龙回薄苏台纸。
再三展读知尔心,昂藏常在苍冥里。
春首穷登顿,湖上积昏晓。
扶夙已清盥,月暮犹邃讨。
搜远铺览独,选新鹜踪少。
披张川岛杂,约束都聚小。
天中飙撼阔,舄下云践绕。
众喧瞥遗世,孤响惟纳鸟。
伯阳文昔把,王乔御兹矫。
亮欲图坚永,庶当究灰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