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荒寒见真意,巨然僧后有遗音。
秋镌秃管山成骨,鬼避枯禅月印心。
天分如公高石谷,人间何世怆云林。
袈娑磅礴神酣候,澹墨萧疏缀苦吟。
一片荒寒见真意,巨然僧后有遗音。
秋镌秃管山成骨,鬼避枯禅月印心。
天分如公高石谷,人间何世怆云林。
袈娑磅礴神酣候,澹墨萧疏缀苦吟。
这首诗《题石涛山水册》由清代诗人赵清瑞所作,通过对石涛山水画的描绘,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与哲思。
首联“一片荒寒见真意,巨然僧后有遗音”,开篇即以“荒寒”二字点明画面的氛围,荒凉而深邃,却在其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意蕴,仿佛是巨然和尚之后的余音,悠长而深远。
颔联“秋镌秃管山成骨,鬼避枯禅月印心”,进一步描绘了画面中的自然景观与精神世界。秋日的山峦被刻划得如同嶙峋的骨骼,透露出一种坚韧与苍凉之美。同时,月光下的枯禅(僧人)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连鬼神都避让三分,表现了僧人的超脱与内心的纯净。
颈联“天分如公高石谷,人间何世怆云林”,将画面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这里的“公”可能指的是石涛,也可能是诗人自己,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世间沧桑变化的感慨。
尾联“袈裟磅礴神酣候,澹墨萧疏缀苦吟”,最后两句则聚焦于人物形象——僧人穿着宽大的袈裟,神态安详,似乎在等待着某种精神的满足。画面以淡墨勾勒,营造出一种萧瑟而深沉的氛围,与之前的描绘相呼应,使得整幅画作与诗文融为一体,传递出深邃的哲理与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涛山水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人生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霁旭破薄雾,短棹缘疏林。
十里冰胶舟,泊岸闻青禽。
老梅我素交,隔岁重追寻。
白朽龙蜕骨,黄凋蚁攒心。
屹屹冰雪躯,南渡沿至今。
可怜七载间,酸风伴清吟。
率尔舍君去,回首烟霞深。
东家酒新篘,暂留向我斟。
绕树一徘徊,自伤雪鬓侵。
欲别聊折枝,古香逗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