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筑高台势半倾,昔人犹慕好贤名。
天于白日自今古,士与黄金随重轻。
返照又兼飞鸟没,残霞时傍断虹明。
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
谁筑高台势半倾,昔人犹慕好贤名。
天于白日自今古,士与黄金随重轻。
返照又兼飞鸟没,残霞时傍断虹明。
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
这首诗描绘了金台夕照这一景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壮丽。首句“谁筑高台势半倾”,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金台的描述,暗示着这座高台虽已年久失修,但仍能勾起人们对过往辉煌的记忆。接着,“昔人犹慕好贤名”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之情,他们追求贤能之士的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流传。
“天于白日自今古”一句,将时间的长河与自然的永恒联系起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恒久不变。“士与黄金随重轻”则通过对比士人的价值与物质财富,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对人才的重视。
“返照又兼飞鸟没,残霞时傍断虹明”描绘了夕阳西下,光线与飞鸟、残霞、断虹交织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最后,“萧萧易水知何地,登眺惟深感慨情”将思绪引向历史深处,易水的传说与眼前的景色相呼应,引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台夕照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以及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看愁云、半天飞起,吹来离绪萦绕。
楼头消瘦垂杨影,拖入夕阳低照。残叶少。
还怨煞、飘零都被西风扫。无端别了。
把蕉叶裁笺,芦枝作管,且写饯秋稿。
江皋外,新雁曾经带到。而今归也偏早。
长亭一路追寻去,剩有冷风衰草。秋易老。
最怕是、霜砧偏近寒闺捣。清樽已杳。
只败箨催行,哀笳促别,料理放归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