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其二》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未易名尧德,何须数舜功。

小心仍致孝,馀事及平戎。

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

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0)
翻译
还未改名彰显尧的美德,何必一一列举舜的功劳。
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还要尽孝道,其他事务包括军事也需料理。
遵循周朝的典章制度,官职礼仪与汉代一样兴盛。
谁曾想到这一切原本就无需刻意创制,千百年来自然传承风尚。
注释
易名:改名以彰显品德。
数:列举,计算。
小心:谨慎。
馀事:其他事务。
典礼:官方仪式和礼法。
周旧:周朝的传统。
官仪:官职礼仪。
汉隆:汉代的兴盛。
本无作:原本无需刻意创造。
承风:继承和发扬传统。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探讨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君主,以及对待传统礼仪和历史成就的态度。

首句“未易名尧德”表明不必非要像尧一样有着显赫的名号,而是“何须数舜功”,也不必过分强调舜的丰功伟绩。这两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古代圣君的态度,认为不应只是追求名声或是计较先人的成就。

接下来的“小心仍致孝”表明即便是在处理细微之事,也应当保持孝道;“馀事及平戎”则说明即使面对战争与兵戎相见的情况,也能以和平的态度去解决。这两句传达了作者对于内政外交应持有的慎重和和平态度。

第三、四句“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表明诗人认为应当效仿周朝的典章制度和汉代的官僚体系,以此作为治国理政的依据。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最后两句“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意味着真正的伟大并不在于个人功绩的积累,而是自然而然地流传千古,不需刻意追求。这里体现出了苏轼对君主之道的深刻理解和淡然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圣君的态度、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个人功绩与历史传承之间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政治哲学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登衡岳三首

羶羊腥犬沸中原,五岳之中四岳昏。
节义衡山独不辱,万年千载戴明恩。

(0)

湖南道中三首

已分余生老一丘,尚因微禄少游留。
梦魂不待山资足,先入江南问钓舟。

(0)

有感再作三首

顿觉衰残甚,难胜委寄隆。
惊惶牛喘月,怅望马依风。
忍看丹炉坏,终怜蕙帐空。
明年花慢发,待我转来红。

(0)

沧洲阁集句二首

沧洲有奇趣,吾道付沧洲。
树景中流见,船灯照岛幽。
转思江海上,却著土山头。
野水无人渡,乘桴学圣丘。

(0)

九日陪金市诸友登高阳山二首

途穷已负菊花期,尚得诸公慰所思。
不遣白衣持酒至,共将乌帽入风吹。
紫萸秋浅浮觞少,黄叶山高策杖迟。
却恨社中人阙一,未将汤饼共追随。

(0)

瀑布二首

万仞青空东可攀,天将飞瀑挂其间。
一双玉塔倚绝壁,两道白云腾半山。
覆器以欹嗟鲁庙,设瓴而建笑秦关。
春风一卷出山去,万里青秧抱马闲。

(0)
诗词分类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诗人
翁卷 司空曙 李颀 卢仝 唐时升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