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纷纷溷古今,六经谁识圣贤心。
懒于檐上看桃李,直向根源活处寻。
训诂纷纷溷古今,六经谁识圣贤心。
懒于檐上看桃李,直向根源活处寻。
这首诗《漫兴》由明代诗人钟芳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首句“训诂纷纷溷古今”,开篇即揭示了古代注释与解释经典文本时的纷繁复杂,以及这种复杂性对历史与现代的混淆影响。训诂学作为研究古代文献字词意义的学问,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过度的分析与解读有时反而模糊了文本的原意,使得古今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次句“六经谁识圣贤心”,进一步深化了对经典的探讨,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浩如烟海的注释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圣贤的本意?这里的“六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钟芳在此表达了对传统经典解读的质疑,认为真正的理解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圣贤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
后两句“懒于檐上看桃李,直向根源活处寻”,则展示了诗人寻求真理的态度和方法。他不愿停留在表面现象(“檐上看桃李”比喻浅尝辄止的观察),而是选择直接追寻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向根源活处寻”)。这种态度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直接体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跳出传统的框架,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方式去理解和探索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个人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倡导。它不仅是一首对经典解读的思考之作,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和对生活真谛的探寻。
终日焚香却袢暑,只此于君愧典刑。
莫怪慇勤问元朗,此心要自渴沧溟。
归去。奈故人、尚作青眼相期,未许明时归去。
放怀处。买得东皋数亩,静爱园林趣。
任过客、剥啄相呼昼扃户。
堪笑儿童事业,华颠向谁语。
草堂人悄,圆荷过微雨。
都付邯郸,一枕清风,好梦初觉,砌下槐影方停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