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连云海,蓬瀛切斗枢。
皇仁无内外,宪府敕文儒。
左掖天低户,西清月在隅。
法冠初著豸,文笔近提朱。
甄别推明鉴,陶镕属大炉。
化源深涤溉,皇路俨驰驱。
帖括经言病,雕镌士习殊。
洗心端有待,简命的非徒。
列屋思明烛,停云怅据梧。
真淳钦雅度,洒落见长图。
梁栋时方重,昌苓世并须。
未应嗟远别,回首是清都。
吴越连云海,蓬瀛切斗枢。
皇仁无内外,宪府敕文儒。
左掖天低户,西清月在隅。
法冠初著豸,文笔近提朱。
甄别推明鉴,陶镕属大炉。
化源深涤溉,皇路俨驰驱。
帖括经言病,雕镌士习殊。
洗心端有待,简命的非徒。
列屋思明烛,停云怅据梧。
真淳钦雅度,洒落见长图。
梁栋时方重,昌苓世并须。
未应嗟远别,回首是清都。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送李太史希贤提学浙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李太史希贤出仕浙地的期许与祝愿。首联“吴越连云海,蓬瀛切斗枢”描绘了浙江地理位置的重要,犹如仙境般连接天地。接着,“皇仁无内外”赞扬了皇上的仁德,而“宪府敕文儒”则预示着李太史在教育领域的使命。
“左掖天低户,西清月在隅”以皇宫和西清阁的意象,象征着李太史将要进入的尊贵地位。诗人赞美他“法冠初著豸,文笔近提朱”,期待他在法律和文学上有所建树。“甄别推明鉴,陶镕属大炉”表达了对公正选拔人才和培养后辈的期望。
“化源深涤溉,皇路俨驰驱”强调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帖括经言病,雕镌士习殊”则指出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李太史能改革弊端。最后,“洗心端有待,简命的非徒”寄寓了对友人净化心灵、不负重任的期许。
尾联“列屋思明烛,停云怅据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惆怅,以及对李太史能在浙地发挥如明烛般的照耀作用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充分展现了顾清作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龙虎滩头四山高,黄茅满山风萧骚。
同舟色变听谈虎,长年夸说而翁豪。
翁船昔年曾泊此,官差捉船船潜逃。
飞鹅岭下最深处,涧深路僻才容舠。
是时更深山月黑,松林风起山气逼。
有虎咆哮飞上船,作势扑人人僵踣。
翁忽奋起健拳掀,虎已衔人向崖奔。
腾身跃登握虎尾,大声怒号如驱豚。
双手淋漓人血赤,虎口夺人人辟易。
裹伤扶抱向船回,涧水潺潺虎潜迹。
此事闻来我亦疑,翁材不及中人姿。
义愤一激肝胆烈,生死问翁翁不知。
毋乃气能慑猛兽,赴义鬼神亦助之。
座中听罢神欲旺,石壁猎猎阴风吹。
先生读书万卷破,可怜一字不求饿。
块垒惟将杯酒浇,孤咏幽吟少人和。
中年奔走向长安,长安热客冷眼看。
往来素心只三四,哀歌击筑相鸣弹。
久之入直中书省,涕长一尺衣衾冷。
旋复对策改郎官,不乐文书乐闲静。
翻然便赋《归去来》,老屋数间门不开。
家徒壁立何所有,但有及榻青青苔。
忆昔京华暂侨寄,我时幼小犹能记。
频向床头索纸笔,东涂西抹供游戏。
悲哉转瞬几经秋,先生修文归玉楼。
人间万事半陈迹,如露如电如水沤。
留传手稿千番纸,身后空名惟此耳。
诗能穷人穷益工,自古才人皆若是。
客袂吹山风,云容写清镜。
绝涧既乘桴,单椒复寻磴。
孤城面巉岩,其下明汀滢。
锦石纷璘玢,芳田互纬经。
文鳞潜可数,暮翼归相命。
白云陡欲升,蓊若饙炊甑。
似闻豕出缯,已见林垂暝。
循带警早寒,冲烟取微径。
何处兰麻岭,松梢落疏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