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邓玄度少参归兴十首·其一》
《和邓玄度少参归兴十首·其一》全文
明 / 李云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风雨潇潇暮,扁舟下郢门。

言辞紫薇省,归卧梅花村。

山好仍当户,溪深别作源。

不知芳径竹,几处长龙孙。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风雨、扁舟、紫薇省、梅花村、山、溪、竹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与向往。

首句“风雨潇潇暮”,以风雨潇潇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苍茫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离别官场、回归自然的背景。接着,“扁舟下郢门”一句,以扁舟缓缓驶向郢门,象征着诗人从繁华的官场中抽身,踏上归隐之路,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言辞紫薇省,归卧梅花村”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身份与归隐的目的。紫薇省是古代官署名,此处借指官场,诗人辞官归隐,选择在梅花村安顿下来,既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梅花村的选取,不仅因为梅花的高洁与清雅,更寓意着诗人内心的高远与淡泊。

“山好仍当户,溪深别作源”描绘了诗人归隐后所居环境的美好。山峦环绕,溪流潺潺,这一切都成为了诗人日常生活的背景,让人心生向往。山好当户,意味着居住地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溪深别作源,则暗示了水源丰富,生活无忧。

最后,“不知芳径竹,几处长龙孙”以竹林中的小径和竹笋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期待。竹子不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也预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萌发。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在归隐之后,他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生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从官场到田园的转变,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过程。它不仅是一次个人的归隐之旅,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作者介绍

李云龙
朝代:明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遗稿》、《别稿》行世。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李云龙诗,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手抄本《啸楼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广东省地方文献馆民国铅印本《啸楼集》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
猜你喜欢

望蓬莱 此下原有虞美人害风饮水知多少一首

逢九变,逢九变,须用宝刀裁。
阴魄莫随魔鬼转,阳魂合赶好梨来。
今已免轮回。
公听取,公听取,道眼正堪开。
四假身躯宜锻炼,一灵真性细详猜。
有分看蓬莱。

(0)

蜀葵花 鸣鹤馀音卷五

上仙传秘诀。
只要尘情灭。
意马与心猿,牢锁闭,莫放劣。
戒悭贪是非,人我无明断绝。
把巧辩聪明都守拙。
紫殿元君歇。
宝鼎丹砂结。
也休问龙虎,铅汞絮繁说。
向迷云堆里,捧出一轮皎月。
方表信,希夷门户列

(0)

玉堂春·有个风王风

有个风王风,时时频睡卧。
无梦无眠,无灾无祸。
白虎青龙,自然交媾过。
水火相逢上下和。
这个因缘,元来真打坐。
试问诸公,应还会么。
似我修持,交君得功课。
不在劳形苦已多。

(0)

留客住·但人做

但人做。
限百年、七旬难与。
夺名争利强凭,徒劳辛苦。
金飞玉起催逼,老死还被,儿孙拖入土。
余今省悟。
舍攀缘爱念,一身无虑归去。
云水长游,清闲得遇。
识汞知铅,气满精牢神聚。
金翁却期,黄婆匹配,能养婴儿姹女。
刀圭足数。
又蓬莱客,至,上仙留住。

(0)

苏幕遮 寄与谭哥唐哥

训人人,休碌碌。
□□搜寻,密妙长修福。
慧慧明灯参性烛。
谨谨营躯,食食牟平禄。
拜风风,为叔叔。
两两侄贤,莫恋余相逐。
切切依从新格曲。
了了唐琳,达达真谭玉。

(0)

戚氏·冻云昌

冻云昌。
出入缭邈遍舒张。
直上玄凝,满空浓密,现嘉祥。
六花妥瑶芳。
轻飞缓舞瓷飘*。
须臾渐渐俱缟,物物因迹尽均妆。
选甚高下,那拘遥迥,一同不辨偏傍。
更新鲜洁静,添素加彩,增至辉煌。
唯睹晃*无方。
应是瑞气,接引在中央。
成佳致、自然盈尺,岁稔时康。
显青苍。
间点碧汉云归,片段日放晶阳。
任溶任聚,正是流酥,独许仙客堪尝。
淡味偏能好,浑如这、玉液与琼浆。
细想虽无馥郁,便深宜、寂暗岁香。
别生景趣盈盈,再腾妙妙,静里开真相。
复作冰、为宝玲珑状。
风剪剪、声韵铛铛。
夜静来、转觉严凉。
运星斗、皓月岂寻常。
最相当处,明明莹彻,返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王珪 乾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