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原秋欲暮,萝月此同明。
问俗驰周道,观兵引汉旌。
古寺斜通涧,睛山巧傍城。
重阳逢马上,惭负菊华荣。
西原秋欲暮,萝月此同明。
问俗驰周道,观兵引汉旌。
古寺斜通涧,睛山巧傍城。
重阳逢马上,惭负菊华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周国卿在明朝时期,于西原之地,面对秋末的景色,与月光交织的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联“西原秋欲暮,萝月此同明”,开篇即展现出一幅秋末西原的夜景图,月光如织,与藤蔓交织的月影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颔联“问俗驰周道,观兵引汉旌”,转而描述了诗人行走在周朝古道上,观察民风民俗的情景,同时又遥想汉朝军队的雄壮,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其中,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思考。
颈联“古寺斜通涧,睛山巧傍城”,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古寺与山涧、晴朗的山峦与城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尾联“重阳逢马上,惭负菊华荣”,点出了诗人在重阳节之际,骑马行进中的感慨。面对菊花盛开的美景,诗人却自谦地表示愧对这花的荣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桃源刘,凤楼萧,镌冰斲玉哦通宵。
珠玑错落照兰室,龙蛇偃蹇蟠霜绡。
和我新诗使予起,却得琼瑰酬木李。
边城十载绝知音,琴断七弦鹤亦死。
而今得识君恣容,胸中郁结涣然空。
诗坛君可据上位,笔力我甘居下风。
笔阵文场宽且绰,驰骋看君能矍铄。
学海波澜千顷陂,厌饫经书烂该博。
几时把手潇湘边,生涯自有壶中天。
鸣榔一笑舟浮莲,沧波万里凝苍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