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天,圣中圣。赞不及,述不尽。
四海九州,一印印定。
天中天,圣中圣。赞不及,述不尽。
四海九州,一印印定。
这首诗以“天中天,圣中圣”开篇,表达了对至高无上、神圣无比之物的赞美与敬仰。接下来的“赞不及,述不尽”则强调了言语难以完全表达出这种崇高之物的深邃与伟大。诗人进一步将这种崇高的存在扩展到“四海九州”,即覆盖整个世界,然后通过“一印印定”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这种存在如同印章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可磨灭。
整首诗简洁而有力,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传达出一种超越语言所能描述的崇高境界,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中对于真理、本源的追求与理解。诗中的“一印印定”不仅象征着真理的永恒不变,也暗示了禅宗中“心印”的概念,即通过内心的领悟来直接把握真理,不依赖于外在的语言文字。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哲学思考的深度,也反映了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尔家山房多柿叶,架上床头饶古帖。
柳骨颜筋手屡摹,王廙钟繇每精猎。
兔园挟策几经秋,不见将名干五侯。
一瓢只谓山中隐,匹马那堪西上游。
河桥酒幔青青草,祖帐离歌满官道。
行箧春衣莫畏贫,上将权门与君好。
高阁阴阴绕凤池,紫花鸾绫光陆离。
擅场点笔须经意,莫比家林醉墨时。
清明日,大风起。纸钱飞作灰,散落千山与万水。
旧坟间新墓,哀哀哭不已。
百役转沟壑,首丘宁有几。
朝廷自忠厚,恻然念无祀。
天下向万城,科条戒乡里。
缁黄施法食,县官具羊豕。
日昃天暝晦,阴灵集坛所。
饮食歆飨馀,似闻相告语。
秋冬复继惠,有后竟何似。
长林或扫松,荒阡谁挂纸。
生者不自给,死者长已矣。
因思上世人,未明仙佛理。
诸儒动引经,不肯祭非鬼。
推思九泉下,著令今代始。
从知征战场,饥魂怨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