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
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
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
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
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
岂特为亲荣,区区夸一方。
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
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
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
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
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
岂特为亲荣,区区夸一方。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描绘了一位文翁(即文学士)出任蜀地的场景。全诗语言流畅,意境辽阔,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开篇“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两句,揭示了文翁赴任蜀地,对当地文风产生了积极影响。接着,“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进一步描绘了蜀地的文化氛围,其中“司马唱成都”可能指的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而“嗣音得王扬”则是说到王充的文学影响力。
以下几句“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写出了蜀地士人对于文学的热爱和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中“荦荦汉守孙”可能是指某位守卫蜀地的将领,而“千秋起相望”则表达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向往。“操笔赋上林”明确指出了《上林赋》的创作,显示出文学士的人才选拔和培养。
中间部分“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则描绘了文翁在任期间的学术活动和其个人情感体验,其中“拥书天禄阁”展示了文翁对知识的尊重和珍视,“奇字校偏傍”则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后两句转换了语境,写出了文翁偶尔乘车穿行于故乡,用牛酒相待的情景,流露出一丝温馨。
末尾几句“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则是对送别之情的抒发,其中“时平无谕檄”表达了和平年代缺乏英雄豪杰的叹息,“不访碧鸡祥”可能暗指不再追求虚名。最后,“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则直接提出了对文翁离别之举的疑问,同时也描绘了关陇一带初冬的萧瑟景象。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友人离别的情感寄托。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