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同瞻此夜圆,楼台渐喜出云烟。
蟾光玉洁秋中候,桂影冰清雨后天。
吟处纷纷侵卧内,梦回穆穆满庭前。
诗成惟有疏星伴,萍梗明年忆去年。
四海同瞻此夜圆,楼台渐喜出云烟。
蟾光玉洁秋中候,桂影冰清雨后天。
吟处纷纷侵卧内,梦回穆穆满庭前。
诗成惟有疏星伴,萍梗明年忆去年。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吴与弼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亮在夜空中圆满、明亮的形象,以及它从云层中显现出来的瞬间,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精心安排的表演。
“四海同瞻此夜圆”,开篇即点明了中秋之夜月亮圆满的特点,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能共同欣赏到这一美好时刻的主题。接着,“楼台渐喜出云烟”一句,生动描绘了月亮从云雾中逐渐显现的情景,赋予了自然景象以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由衷的喜悦。
“蟾光玉洁秋中候,桂影冰清雨后天。”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将月亮比作玉洁的蟾蜍,其光芒如同秋日中的白玉,而桂树的影子则在雨后的天空中显得格外清冷,营造了一种静谧而高雅的氛围。
“吟处纷纷侵卧内,梦回穆穆满庭前。”这两句转而描写人在赏月时的心境变化,无论是白天的吟咏还是夜晚的梦境,都充满了对月色的深深迷恋,月光似乎渗透进了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在梦中也能感受到它的温暖与宁静。
最后,“诗成惟有疏星伴,萍梗明年忆去年。”诗人以自己的创作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月色的无限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时光的怀念。这里的“疏星”象征着孤独与寂寞,但正是这种感觉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得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每当回忆起这个中秋之夜,心中都会涌起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赏月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之情,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车辙马迹。红尘共驱策。
曾几载间,顿把青丝,催成华色。
转忆当年谈笑处,谩思念、帝乡风日。
更谁知,好景无常,翻成愁国。医不识。香未觅。
泪尽滴。恨难释。叹半世功名,幻如春。
梦一领、素毡犹昔。
归渡吴江万重浪,居止楚山数椽宅。
问泉路相思,可般般追忆。
痛隐千秋,分争处、谁为故国。
论往事、残民背约,入关先失。
玉斗谋成隆准志,楚歌声尽重瞳力。
最堪怜、天意屈英雄,真无术。江东地,难栖息。
樽前舞,徒凄恻。记当年神勇,只今空惜。
铁甲寒沾豪杰泪,吴钩利送倾城色。
叹从容、一死纵酬恩,悲何极。
细雨梳春,晴云抹晓,武陵一夜花遍。
吹开几叠冰绡,独自临溪洗艳。
烟清雾白,似淡月、梨花庭院。
记玉锄、和露曾栽,怎谪人间重见。
沉宿醉、银屏低掩。锁旧恨、粉痕愁颤。
自伤误嫁东风,却把红尘久厌。
凌波人杳,更莫问、春潭深浅。
应黯然、卸尽铅华,素云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