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崖峭立夹幽涧,涧底长松生直干。
崖高涧低无路通,铁骨霜鳞有谁看。
托根若在徂徕野,千尺良材逢匠者。
拔为梁栋登庙堂,岂容偃蹇山林下。
涧底松,安可贱,地位虽卑独无怨。
不愿用于汉家未央宫,不愿用于唐室含元殿。
久无帝舜作岩廊,甘分沉沦羞贾衒。
自从长养数百年,绝彼斤斧全吾天。
未央含元虽壮丽,回首瓦砾凄寒烟。
君不见牺尊青黄木之灾,至宝不琢真奇哉。
两崖峭立夹幽涧,涧底长松生直干。
崖高涧低无路通,铁骨霜鳞有谁看。
托根若在徂徕野,千尺良材逢匠者。
拔为梁栋登庙堂,岂容偃蹇山林下。
涧底松,安可贱,地位虽卑独无怨。
不愿用于汉家未央宫,不愿用于唐室含元殿。
久无帝舜作岩廊,甘分沉沦羞贾衒。
自从长养数百年,绝彼斤斧全吾天。
未央含元虽壮丽,回首瓦砾凄寒烟。
君不见牺尊青黄木之灾,至宝不琢真奇哉。
这首明代诗人陶安的《涧底松》描绘了一幅深山幽涧中松树傲然生长的画面。诗的前四句通过"两崖峭立"、"涧底长松"和"无路通",展现了松树生存环境的险峻与孤独,以及其坚韧不屈的性格。接着,诗人借松树自比,表达了即使身处偏远,如徂徕野,只要有才华,也能被匠人发现,成为栋梁之材的愿望。
然而,诗人更倾向于选择山林而非宫廷,表现出对权势的淡泊和对自由的坚守。他以"不愿用于未央宫"和"含元殿"象征朝廷,宁愿在自然中保持独立,不愿受制于人。诗中"久无帝舜"暗示了对贤明君主的期盼,而"甘分沉沦"则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绝彼斤斧全吾天"表达对自然保护的重视,认为松树得以保全,得益于无人砍伐。对比"未央含元"的繁华与"回首瓦砾凄寒烟"的衰败,诗人感慨历史变迁,以"牺尊青黄木之灾"寓言警示世人,真正的价值在于未经雕琢的本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松树为载体,寄寓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出独特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定州古北门,作镇多英奇。
如何郡学傍,独有韩公碑。
乾坤极厚大,运物物不知。
堂堂宋三朝,斡旋公似之。
惟公玄默间,泰山已四维。
天宇公之祠,元气非公谁?
郡人一何愚,而于公欲私。
大者且勿论,绪馀犹世师。
千年阅古堂,谁歌郑国诗?
徘徊老柏前,目送秋鹤飞。
悠悠五色云,怅望今何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