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禽竹上弄毛衣,飞上檐头唤不归。
清景每于诗里见,羁愁惟到海边稀。
僧回古殿山矾落,客散空斋蝙蝠飞。
独对青山已惆怅,此情犹是月时违。
青禽竹上弄毛衣,飞上檐头唤不归。
清景每于诗里见,羁愁惟到海边稀。
僧回古殿山矾落,客散空斋蝙蝠飞。
独对青山已惆怅,此情犹是月时违。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远的山林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个人情感的寄寓。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青禽在竹梢间轻盈地飞舞,仿佛是在编织着天然的毛衣,它们偶尔飞上屋檐,又唤叫着不肯归巢。这一切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清景每于诗里见”一句,表明诗人常在诗歌中寻觅到这些美好的景致。然而,“羁愁惟到海边稀”则流露出诗人的忧思,这些忧愁虽然淡远,但却如同海天一色般广阔无垠。
接着,诗人描写了僧侣返回古老的殿宇之中,而山间的石矾(一种矿物质)随风落下。客人们散去,空旷的斋堂里,只剩下蝙蝠在飞舞。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空寂与孤独的氛围。
最后,“独对青山已惆怅”表达了诗人面对青山时的心境,是一种既有所思索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情绪。而“此情犹是月时违”则暗示这种情感与夜晚的明月相呼应,仿佛是月光下的孤独守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忧思,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和对孤寂生活的淡然接受。
葵足祇自卫,焉能拟乔松。
畏途更百险,栖迷竟何功。
盛际图报艰,縻禄叨釜钟。
徘徊掖垣曙,期吐尺寸胸。
终惭宝燕石,高飞谢群雄。
顾兹黑子地,渺渺南溟中。
阃制籍良翰,灵威撼龙宫。
夷丑顿屏息,勋名日跻崇。
我归复奚虞,于耜惟明农。
西山倚翠壁,鼓缶酬徒庸。
精粗本同贯,治圃如治邦。
雨晹卜丰歉,畎亩随南东。
岂曰计口腹,伐檀企遐踪。
多君吉甫诵,穆如惠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