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弥陀呈丑拙,手持杨柳惹尘埃。
纵饶入得三摩地,当甚街头破草鞋。
顶戴弥陀呈丑拙,手持杨柳惹尘埃。
纵饶入得三摩地,当甚街头破草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名为《醉作观音像仍为书赞(其二)》。从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宗教信仰和个人情感上的独特处理。
"顶戴弥陀呈丑拙"一句,通过“弥陀”指代观音菩萨,以“丑拙”形容自己书写的不够完美。这种自谦之词既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内心的谦逊与虔诚。
"手持杨柳惹尘埃"则是描绘观音菩萨手中持有的净化之物——杨柳,这里被赋予了扫除世间尘埃的象征意义,彰显了作者对观音慈悲救度世人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纵饶入得三摩地,当甚街头破草鞋"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定境界(三摩地)的向往和追求。即便能够达到心灵的最高净化状态,但在现实世界中,也许仍旧是一位普通行者,穿着破旧的草鞋在尘世间行走。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对佛法修行的理解,更隐含了一种超脱红尘而又不得不回归于俗世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于宗教信仰、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峭壁侵霄极,灵踪不厌寻。
闲思曾有梦,归隐岂无心。
绝壁烟霞丽,幽岩洞穴深。
那堪思慧理,残日白猿吟。